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0.253.5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天门 的原始碼
←
天门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天门</big> ''' |- | [[File:天门天门.jpg|缩略图|居中|[http://f.expoon.com/user/Panorama/51/28451/pimgs/184762/1561505877/sphere.jpg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天门 外文名: Tianmen 别 名: 竟陵,景陵 行政区划代码: 429006 行政区类别: 县级市 所属地区: 湖北省 地理位置: 华中地区,江汉平原北部,大洪山南麓 面 积: 2622 km? 下辖地区: 3个街道、21个镇、1个乡 政府驻地: 竟陵街道 电话区号: 0728 邮政区码: 431700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 115.86 万(2020年11月1日零时) 著名景点: 西湖、茶圣故里园、天门市博物馆、陆羽纪念馆等 机 场: 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天门城市候机楼 火车站: 天门南站,天门北站,天门站,天门东站,岳口站 车牌代码: 鄂R 地区生产总值: 650.82亿元(2019年) 市树市花: 栾树;桂花 市委书记: 易先荣 市 长: 杨兴铭 文化名人: 陆羽、皮日休、钟惺、谭元春、蒋立镛、胡聘之等 |} '''天门'''市,是[[湖北省]]直辖县级市,是[[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成员、汉江流域主要的节点城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北部,北抵大洪山,南依[[汉江]],东临武汉。1994年,国务院批准天门市实行省辖直管。全市共辖3个街道 、21个镇、1个乡,总面积2622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1158640人。 天门古称竟陵,具有两千多年建城史,是历史文化名人陆羽、皮日休的故里。境内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的史前文明中心,有5900年历史。天门是蒸菜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蒸菜之乡;是着名的状元之乡、中国内地最大的侨乡,诞生了以陈东升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天商,有28万海外华侨华人遍布世界各地;曾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百强县、全国县域综合发展100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全国工业百强市、全国制造业百强市等称号。 天门东距武汉城区90公里,是武汉西向的桥头堡,2条国家高速、13条国省干道过境,中国“四纵四横”中的沪汉蓉铁路和“八纵八横”中的沿江高速铁路均过境设站,沿江高铁在主城区设天门北站。 2018年12月,《湖北省人口发展规划(2018—2030年)》将天门列为湖北省10个大中型城市之一。<ref>[http://www.tianmen.gov.cn/ 天门市]天门市政府官网</ref> 天门,因境内西北有[[天门山]]而得名。早在原始社会晚期,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位于天门北郊的[[石家河遗址]],不仅是长江中游的特大型城址,也是当时整个区域的政治中心。考古资料表明,以石家河遗址为中心,仅湖北省境内就分布着天门石家河、天门龙嘴、石首走马岭、公安青河城等15处城址,大多距今约四、五千年。这一时期,中心聚落石家河进一步整合文化与资源,引领着长江中游向前发展,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与黄河流域文化共同构建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天门城在历史上曾长期作为二级、三级行政区治所驻地。自秦始置竟陵县算起,天门已有2000多年建城史;自南齐建元元年(479年)至民国25年(1936年),天门先后7次为郡 (州、专署) 治所,计500余年。 天门,古代属风国,春秋时属郧国,战国时为楚竟陵邑。秦朝设置竟陵县(取“竟陵者,陵之竟也”之意,即山陵至此终止),属南郡。 西汉时,竟陵县隶属江夏郡。新朝[[王莽]]将竟陵县改名守平县。东汉,复名竟陵县。 三国时,竟陵县为吴国荆州江夏郡所辖。 西晋元康九年(299年),竟陵县属竟陵郡,郡治设石城(今[[钟祥市]])。东晋末年,分竟陵县设置霄城县。 刘宋孝建元年(454年),竟陵县属郢州竟陵郡。南齐建元元年(479年),迁竟陵郡治至竟陵县境。南梁大宝元年(550年),竟陵县并 入霄城县,仍属郢州竟陵郡,郡治设霄城。北周保定元年(561年),霄城县改回竟陵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除郡制,实行州、县两级制,竟陵县属复州所辖,州治设竟陵。仁寿三年(603年),复州治所迁至建兴县(沔阳)。大业初,复将州改郡,复州改为沔阳郡,竟陵县属沔阳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沔阳郡改为复州,州治迁竟陵县。贞观七年(633年)州治又迁沔阳,属山南道。天宝元年(742年),复州改为 竟陵郡,属山南东道所辖。乾元元年(758年),又为复州。宝应二年(763年),州治再迁竟陵。 五代时期,竟陵县一直为州(郡)治所。后晋天福元年(936年),为避石敬瑭名讳(“敬”与“竟”同音),遂改竟陵县为景陵县。天 福五年,直隶防御州治所设景陵县。后汉复名竟陵县。 北宋建隆三年(962年),为避赵匡胤祖父赵敬之讳,再改竟陵县为景陵县,由湖北路复州所辖。熙宁六年(1073年)撤销复州,景陵县 属荆湖北路安州(州治设今湖北安陆市)。元佑元年(1086年)恢复复州建制,州治设景陵县。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于景陵设置德安府、复州、汉阳军镇抚使。绍兴三年(1133年),又于景陵设荆湖北路安抚使,景陵县属荆湖北路复州。端平三年(1236年),荆湖北路安抚使治所迁至沔阳。由于蒙古军南下,州、县治所亦随迁至沔阳,后转徙频繁。 元代,景陵县先后属复州、复州路,沔阳府所辖。 明代初期,景陵县为景陵卫。洪武三年(1370年),撤卫改县,隶属沔阳府。洪武九年改府为州,直属湖广布政使司,景陵县属沔阳州所辖。嘉靖十年(1531年),沔阳州改属承天府(治所在今钟祥市)所辖,景陵县亦随属承天府沔阳州。天启年间,景陵县属承天府直辖。 清代,景陵县属湖北省安陆府(府治设今钟祥市)。雍正四年(1726年),为避康熙陵寝名(景陵)讳,改景陵县为天门县,此名因县境西北有天门山而取。
返回「
天门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