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安德鲁·怀尔斯 的原始碼
←
安德鲁·怀尔斯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merge|安德鲁.怀尔斯|time=2020-05-23T11:40:09+00:00}}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安德鲁·怀尔斯 | 外文名 = Andrew Wiles | 图像 = [[File:安德鲁·怀尔斯。.jpg|缩略图|center |[http://p1.so.qhimgs1.com/bdr/450__/t01d2bf9ed4e2636781.jpg 原图链接] | [http://finance.591hx.com/article/2016-03-16/0000559782s.shtml 来自华资财经]]] |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1953|04|11}} | 出生地点 = 英国剑桥 | 逝世日期 = | 国籍 = 英国 | 别名 = 安德鲁·外尔斯 | 职业 = 数学家 | 代表作品 = 《模椭圆曲线和费马大定理》<br> 《某些赫克代数的环 <br> <br> }} <p style="text-indent:2em;">'''<big>安德鲁·外尔斯</big>''',(Andrew Wiles),[[英国]]著名数学家、[[牛津]]大学教授。 <p style="text-indent:2em;">他于1994年证明了数论中历史悠久的“<ref> [https://wenku.baidu.com/view/13cac660b9d528ea80c77960.html] </ref>费马大定理”并由此在1998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获得了国际数学联盟特别制作的菲尔兹奖银质奖章以及2016年的阿贝尔奖。'''<big>安德鲁·外尔斯</big>''',1953年出生在英国,父亲是一位工程学教授。 <p style="text-indent:2em;">'''<big>安德鲁·外尔斯</big>''',10岁时,就被费马大定理吸引住了,并从此选择了数学作为终身职业。 <p style="text-indent:2em;">1974年,毕业于牛津大学默顿学院(Merton学院),获数学学士学位。 <p style="text-indent:2em;">1977年,在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Clare学院)获博士学位,导师[[约翰·科茨(John Coates)]]。其后任克莱尔学院初级研究员及[[哈佛]]大学助理教授。 <p style="text-indent:2em;">1981年,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研究员。 <p style="text-indent:2em;">1982年,任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教授; <p style="text-indent:2em;">1986年,'''<big>安德鲁·外尔斯</big>''',决定向费马大定理发动冲击。他先用18个月的时间,收集了这次战斗所必要的数学工具,而他全面的估计是:接下来要做的,是可能长达10年的专心致志的努力。 <p style="text-indent:2em;">1988─1990年任牛津大学皇家学会研究教授。 <p style="text-indent:2em;">1989年,当选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 <p style="text-indent:2em;">1993年6月,'''<big>安德鲁·外尔斯</big>''',在英国剑桥大学[[牛顿]]研究所做了三次学术报告,在最后一次演讲结束时,他完成了对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这个消息迅速登上世界各大报纸头版的位置,在数学界更是奔走相告。《纽约时报》在头版以《终于欢呼"我发现了!",久远的数学之谜获解》为题报道费马大定理被证明的消息。一夜之间,怀尔斯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数学家,也是唯一的数学家。 <p style="text-indent:2em;">1994年以后,任普林斯顿大学欧根‧希金斯(Eugene Higins)讲座教授。 <p style="text-indent:2em;">1998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在柏林召开,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授予安德鲁·怀尔斯特别奖。 <p style="text-indent:2em;">2005年7月1日,'''<big>安德鲁·外尔斯</big>''',任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系主任。 <p style="text-indent:2em;">2005年8月28日至9月1日,到北京大学数学科学院访问。 <p style="text-indent:2em;">2011年,回母校牛津大学默顿学院任教。
返回「
安德鲁·怀尔斯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