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9.42.19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张坦麟 的原始碼
←
张坦麟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copyedit|time=2019-09-21T01:08:06+00:00}} '''张荫麟'''({{bd|1905年|11月|1942年|10月24日|catIdx=Z张}}),无字,号素痴——投稿时也多用作笔名<ref name="name">[[吴晗]]. 记张荫麟. 1946年12月13日 http://www.tsinghua.edu.cn/docsn/lsx/history/30.doc </ref>,[[广东]][[东莞]][[石龙镇 (东莞市)|石龙]]人,[[历史学家]]。 1905年11月出生于东莞石龙镇,幼时其母过世,父亲严格教授國學。1922年毕业于广东省立第二中学。張蔭麟十七歲時发表《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指出[[梁啟超]]的考證錯誤<ref>1923年9月,在《學衡》第二十一期</ref>,梁啟超稱之為“天才”。毕业于[[清华大学]],1929年清華大學畢業後赴美,在[[斯坦福大學]]學哲學<ref>張蔭麟在1933年给友人的书信中说:“国史为弟志业,年来治哲学,治社会学,无非为此种工作之预备。从哲学冀得超放之博观与方法之自觉,从社会学冀明人事之理法”</ref>。历任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37年,受中研院史語所所長[[傅斯年]]之托,撰成《中國史綱》。[[钱穆]]评价张荫麟:“天才英发,年力方富,又博通中西文哲诸科,学既博洽,而复关怀时事,不甘仅仅为记注考订而已。”,[[陈寅恪]]誉他为“清华近年学生品学俱佳者中之第一人”<ref>1933年11月,陈寅恪致函傅斯年:“顷阅张君荫麟函,言归国后不欲教授哲学,而欲研究史学,弟以为如此则北大史学系能聘之最佳。张君为清华近年学生品学俱佳者中之第一人,弟尝谓庚子赔款之成绩,或即在此一人之身也……北大史学系事,请兄转达鄙意于胡(适)、陈(受颐)二先生,或即以此函转呈,亦无不可也。”</ref>。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张荫麟只身南下,应浙江大学所聘,在西天目山禅源寺为新生讲中国通史课,不久辗转南迁,返回东莞。1938年,赴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0年,浙江大学迁至[[贵州]][[遵义]],任浙江大学国史教授兼史地研究所史学组主任导师。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因肾炎病逝于遵义<ref>[[胡适]]曾对胡颂平说:“我昨夜一夜之间把五百多页的《张荫麟集》看了一遍,因为书内有许多事情我是知道的,所以看得很快。张荫麟是广东人。广东是我们中国文化的边区。凡是边区地方都是守旧的。像梁廷柟、康有为,都是边区守旧思想的反动,因为边区先和外国文化沟通的关系。张荫麟是清华毕业的,很聪明,37岁就死了。集内的‘尚书考’一篇,他的方法和我的‘《易林》判归崔篆’的方法一样,算是全集中最好的一篇。还有一篇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材料写的‘沈括传’,也写得很好。此外好的文章很少。这个人可惜死得太早了!那种病,在他那个时代无法医治,在现在是可得救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1960年3月27日</ref>,病危时,犹诵庄子“秋水”篇。一生治学格言,是“为学贵自辟,莫依门户侧”<ref>《致贺麟留美赠别诗》</ref>。著有《[[中国史纲]]》。<ref>{{cite book zh |author=张荫麟 |title=中国史纲 |publisher=上海古籍出版社 |date=1999年4月 |id=ISBN 7-5325-2674-7 }}</ref>
返回「
张坦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