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8.32.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普丹战争 的原始碼
←
普丹战争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普丹战争</big> '''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lishi.zhuixue.net%2Fuploads%2Fallimg%2F151108%2F1-15110Q34450G2.jpg&refer=http%3A%2F%2Flishi.zhuixue.net&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61263234&t=d64ff8f72b76a527384cda0dea29e2a5/400/fill/I0JBQkFCMA==/dissolve/70" width="250" ></center><small>[https://lishi.zhuixue.net/m/view.php?aid=27604 圖片來自追学网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普丹战争'''(英语:Danish-Prussian War;或称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在德国称为德丹战争(德语:Deutsch-Dänischer Krieg),在丹麦称为1864年战争(丹麦语:Krigen i 1864),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引起的第二场军事冲突。冲突在1864年发生,普鲁士王国和奥地利帝国代表德意志邦联,与长久控制该两个公国的丹麦战斗。跟第一次冲突一样,双方都希望控制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公国。冲突的导火索,是丹麦国王去世,但没有德意志邦联接受的继承人,造成两地的传承问题。结果,德意志联军胜利,丹麦放弃对两地的主权。<ref>[https://lishi.zhuixue.net/m/view.php?aid=27604 普丹战争简介],追学网,</ref> 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1848-1851年)完结时,[[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的分离活动失败,但在1850及1860年代再度活跃——支持统一德意志的人,都希望将丹麦统治的这两个地方,并入大德意志版图。石勒苏益格居民使用的语言,包括德语、丹麦语和北弗里西语,但大多数都是丹麦裔;荷尔斯泰因则以德裔居民为主。两地都由丹麦君主统治,共同拥有悠久历史,但与丹麦的关系非常复杂。荷尔斯泰因是德意志邦联成员;石勒苏益格则是丹麦的采邑,与丹麦都不是邦联成员。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七世 (Frederik VII)后来死后无嗣,这些法律问题就成为关键。[[德意志民族主义者]]声称,两国公国的继承法与丹麦的类似法例不同;丹麦民族主义者则反对,认为荷尔斯泰因继承法与丹麦的不同,石勒苏益格却不然。 1460年的里伯条约规定,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永远不分离”(Ewig ungedeelt),令情况更为复杂。其中一个德意志民族主义运动,提出由丹麦王室庶系分支 (cadet branch)奥古斯滕伯格家族 (丹麦语:Augustenborg;德语:Augustenburg)统治两地。丹麦的民族主义者,则希望“丹麦国土延绵至艾达河”,亦即石勒苏益格并入丹麦,结束德意志邦国对该地政治之影响;更激进的丹麦人,更提出完全排除荷尔斯泰因于丹麦之外。争议主要是关于谁人继承丹麦王位。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的德意志人,一般支持奥古斯滕伯格家族;丹麦人一般认为他们与德意志关系太密切,比较支持与之对立的格吕克斯堡家族 (Glücksburg),希望该家族的克里斯蒂安王子成为新国王。在早前的石勒苏益格战争,克里斯蒂安王子并没有显著影响丹麦。 1849年,[[丹麦]]采用新宪法,令情况更复杂。很多丹麦人都盼望宪法为所有丹麦人带来民主,包括在石勒苏益格的同胞。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的宪法,由国家会议制度 (Estates of the realm)主导,致使社会的富裕阶层得到更大权力,故此两地政治都由地主阶级主导,当中大部分是德意志人。
返回「
普丹战争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