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3.5.13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李逢時 的原始碼
←
李逢時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div style="padding:20px 10px 20px 10px; background: radial-gradient(circle, rgba(253,255,0,0.17651726217830888) 0%, rgba(116,121,9,0.09808588962928921) 100%);"> {| class="wikitable" ! colspan="2"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weight:bold; background-color:#ecf4ff; color:#000000;" | 李逢時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別名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字]]泰階。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出生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1829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死亡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1876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教育背景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拔貢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出版作品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泰階詩稿》 |} '''李逢時'''(1829~1876),[[字]]泰階,[[台灣]][[宜蘭]]人。生平事蹟不詳,僅知為[[咸豐]]十一年(1861)辛酉科[[拔貢]],[[同治]]元年(1862)應[[台灣]]道兼學政[[孔昭慈]]之聘為幕賓。[[同治]]四年(1865)[[李逢時]]因三姓械鬥事件受牽累,避亂大湖莊,此後他仕途不順,恐怕與此事有關。李氏詩中多詠蘭陽當地風光兼及史事者,作品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所述地方史事可補史書之不足。<br><br> 李逢時詩集目前僅見《李拔元遺稿》抄本傳世,由[[北台]]文人[[李碩卿]]授與門生[[李建興]],復於1956年贈與宜蘭文獻會。其後文獻會裁撤,該抄本下落不明,目前所見者乃[[陳長城]]藏本。陳氏謂此為「[[光緒]]年間[[基隆]]大儒保粹書齋主人[[李碩卿]]為之抄存,民國初年李氏門人省議員李建興再為抄存」,可見此抄本乃輾轉傳抄而來,有毛筆與硬筆書寫,字跡錯雜,錯誤不少。[[王國璠]]《台灣先賢著作提要》謂李逢時有《觀瀾草堂詩稿》,與今所見似非同一版本<ref>〖編者按:連橫《台灣詩乘》所錄四首皆今本所無,因此李逢時詩稿版本當不只一種。〗</ref>。目前宜蘭縣史館所藏及龍文出版社[[王國璠]]總輯、[[高志彬]]主編《台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三輯‧泰階詩稿》,皆據[[陳長城]]所藏本複印(簡稱「彙刊本」)。然而此版本有部分與宜蘭縣史館的複印本略有出入。今以宜蘭縣史館《抄本》為底本,再與「彙刊本」及盧世標選編發表於《宜蘭文獻》二卷二期(稱「宜蘭文獻本」)的內容互校。<ref>(黃憲作撰)</ref>
返回「
李逢時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