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52.14.7.5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李遇秋 的原始碼
←
李遇秋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李遇秋 | 圖像 = [[ File:李玉洁2.jpg|缩略图 |居中|300px|[https://image.so.com/view?src=360pic_strong&z=1&i=0&cmg=130c4ed00041e574109fe2464f86a35d&q=%E6%9D%8E%E9%81%87%E7%A7%8B%E5%9B%BE%E7%89%87&correct=%E6%9D%8E%E9%81%87%E7%A7%8B%E5%9B%BE%E7%89%87&ancestor=list&cmsid=a412693dee4037f9d95af639a787b5d5&cmran=0&cmras=0&cn=0&gn=0&kn=0&fsn=60&adstar=0&clw=249#id=faf63fb5b9346512b2ded6f1194b8993&prevsn=0&currsn=60&ps=117&pc=60 原图链接] [http://file.52jdyy.com/BBS/up_file/2019-01-19/218ac191-5dc0-466a-9955-95936413a588.jpg/ 图片来自]]] | 圖像說明 = [[作曲家]], [[演奏家]] | 出生日期 = 1929年 | 國籍 = 中國 河北 | 别名 = | 職業 = | 知名原因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代手风琴手 | 知名作品 = 《一壶水》 </br> 《祖国的早晨》 </br> }} '''李遇秋'''(1929年 ~ 2013年),中国著名[[作曲家]],原籍北京,生于[[河北]]深泽县。1945年在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当演员时学拉[[手风琴]]。1950年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毕业后回战友歌舞团工作,被誉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的《长征组歌》的曲作者之一。离休前任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副团长。<ref>[https://www.acfun.cn/v/ac4389604 【手风琴自弹】天女散花(纪念李遇秋逝世五周年,琴技渣请见谅)] 2018-6-4;</ref>2013年因病在[[北京]]去世。<ref>[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gwMDEyNTcy.html?refer=seo_operation.liuxiao.liux_00003308_3000_YvmIba_19042900 李遇秋、杨文涛先生追思会 视频7] 优酷视频,2013-07-07;</ref> 1929年,李遇秋出生在河北省深泽县,幼年丧母,靠父亲行医维持生计。 少年时代,他就听进步教师讲过"朱、毛带领红军万里长征"的故事。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官员望风而逃,冀中平原一时大乱。 1938年八路军进村后,立即发起抗日救亡的宣传高潮。李遇秋的两个哥哥跟着八路军上了前线。 1940年,11岁的李遇秋进入"抗中"学习,学会了不少抗日救亡歌曲,还参加了《黄河大合唱》的演出,被大伙称为"快活的百灵",这些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 1944年秋,15岁的李遇秋通过地下党到了解放区,在某部队卫生所当上了卫生员。他经常在劳累了一天后傍晚时独自一人跑到小树林里,用"女高音"扯着嗓门唱起苏联歌曲。这一唱就招来了几位"采花人"。原来,"抗敌剧社(战友歌舞团的前身)"的艺术家们正在此"采风"呢!自此,李遇秋正式端上了"文艺"饭碗。但是,"文艺"这碗饭可不是那么好吃的。不识谱、不懂戏又没多少文化底子的李遇秋,光凭着一副好嗓子,怎么能在舞台上站住脚呢?就在领导琢磨着要将他调走时,有一天,他忽然瞅见搁在角落里的一把手风琴,于是他壮着胆子试了试,居然把一首歌拉了下来。他果然是棵"好苗苗"。于是,大家便教他识谱,拉手风琴……直到后来,李遇秋在手风琴教学、作曲方面也是一流的,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代手风琴手,也是目前中国仅有的写手风琴曲谱的专业作曲家。 1950年,李遇秋开始在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干部进修班学习。结业后历任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创作员,编导室主任、副团长,并兼任中国音协表演艺术委员会手风琴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返回「
李遇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