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163.10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流域生态学 的原始碼
←
流域生态学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流域生态学</big> ''' |- | [[File:1124937550 1567065360374 title1n.jpg|缩略图|居中|[http://www.gs.xinhuanet.com/titlepic/1124937550_1567065360374_title1n.jpg 原图链接][http://www.gs.xinhuanet.com/zhuanti/2019-09/02/c_1124951589.htm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人类文明主要集中于淡水生境。世界的河流、湖泊、水库、溪流和湿地提供了大部分饮用、农业、卫生和工业用水,同时也是大量鱼类、两栖动物、水生植物、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的栖息地。但人们对地球上淡水生物多样性的认识还极为贫乏。由于盲目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淡水系统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与海洋或陆地系统具有本质的不同。陆地或海洋中的生命,在一个广大的地区,基本上生活在或多或少连续的介质中,物种只需适当调整其活动范围就可以适应气候和生态条件的变化。 但淡水生境相对不连续,许多淡水物种的分布不易突破陆地的阻隔(这些阻隔将淡水系统分隔成不连续的单元),这便产生了3个重要的效应:淡水物种必须战胜局部地区气候和生态条件的变化;淡水生物多样性通常高度特化,即使一个小小的湖泊或溪流系统也积累了特有的、区域进化的生物群落;即使在任一类生境中物种数都很低的地区,淡水生物多样性也很高,这是物种在各生境间的相异性所致。 回顾近40年来我国淡水生态学的研究和发展进程,以淡水渔业为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天然资源的严重破坏(多样性下降,种类和个体小型化上升,天然产量下降)、养鱼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乐观(收益开支比下降,商品饲料紧缺并且价高,主要养殖鱼类质量下降)、盲目引种的不良后果以及淡水生态系的缩小、碎裂和退化等。物种多样性下降的4个基本因素,即生境破碎污染、人对生物的过度捕杀、引种和物种灭绝的次生效应在我国的一些淡水生态系统中同样严重地存在着。 按拉姆萨尔(Ramsar)公约的定义,内陆水体包括不同类型的淡水系统均属于湿地范畴。全世界的湿地可以划分为7种自然景观,即河口、海涂、泛滥平原、淡水沼泽、湖泊、泥炭沼泽和沼泽森林。除拥有河口和海涂外,其余5种属内陆湿地景观,在我国也均有分布。各种内陆湿地景观都包含了一系列的不同类型的湿地环境,构成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如泛滥平原就包括了多种类型的浅水湖泊、[[淡水沼泽]]以及洲、滩地等地貌环境。内陆湿地中不同类型湿地环境镶嵌分布,而且任何一种类型的湿地都与其它类型具有多方面的联系,因而环境结构具有多样化格局,这是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生物多样性的基础。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将湿地看成荒地,任意开荒垦植或作为排弃污水、废物的场所。 此外,由于对湿地环境结构的完整对于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就随意建造人工设施破坏环境结构,如长江中下游泛滥平原的许多水工建筑就使当地江湖一体的环境结构濒临解体。因此,必须从保护和恢复湿地多样化的环境结构着手,研究栖息地环境结构多样化格局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过度的人类活动是湿地包括淡水系统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其影响可分为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因生物栖息环境的破坏而导致物种生存受到威胁或消亡,如土地的利用(围垦和城市化等)导致栖息地的直接丧失,人为建筑(水利设施、堤坝等)导致环境结构改变,以及工、农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造成环境污染等。二是,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或污染造成物种的消亡或濒危,而直接引起生物多样性下降。某些物种消失后,还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如江河阻隔引起人工调蓄湖泊中江湖洄游鱼类种类资源灭绝,使其水体食物网络结构缺损,鱼类通过食物链的下行效应,导致少数内禀增长力高的生物种群极度发展,而其他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从而使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 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重点应在生物栖息环境的完整性和湿地食物网的结构完整性两个方面,因为一个完善的水生态系统必须具有一个完整的营养结构。通过时水体食物网的主要消费者——鱼类的群落结构的营养平衡的监测,可以判断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这个监测和研究的基本思想由美国学者卡尔(Karr)于1980年提出,并建立了生物完整性指数(IBI)的概念,目前已在北美洲及欧洲较为广泛地应用于渔业及环境的评价。此外,应根据不同种群的生物学特征,研究制定合理的利用尺度,协调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以利于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本身的持续发展。
返回「
流域生态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