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1.114.10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湖南八面山自然保护区 的原始碼
←
湖南八面山自然保护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File:湖南八面山12.jpg|thumb|right| [http://img1.voc.com.cn/UpLoadFile/2017/07/17/201707172041129522.jpg 原图链接] [http://zt.voc.com.cn/Topic/article/201707/201707181100247612.html 本图片来源于华声专题网] ]] '''湖南八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桂东县西部,地处罗霄山脉中南段,南岭山脉北端,东连湘赣边界的万洋山和诸广山,南抵洪水山。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7′39″~113°50′08″,北纬25°54′02″~26°06′59″,南北长24公里,东西宽21公里,东、东南与桂东县四都乡和青山乡交界,北与炎陵县相连,西与资兴市毗邻。总面积10974公顷。 该区内从震旦系至志留系长达四系的地质历史时期曾是一片海洋,为一个湘中、湘东南“华夏古陆”的边缘古海槽沉积区,而我省西北部的雪峰山一带为江南古陆,区内接受了从古陆上携带下来的泥沙和有机物等,堆积了区厚的浅海碎屑岩建造。志留纪末,加里东运动表现为大面积的上升运动,海水退却,隆起为陆。而且,它经南北向强烈的水平挤压力,引起东西向和北西向的褶皱、断裂,出现了蛮人坳—带东西向岭脊和北西向断裂的形迹;并使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地层发生区域变质作用,成为变质程度不深,结晶程度不高的浅变质岩系。后来,地壳相对下降为水,沉积了泥纪中统跳马涧组砂砾岩。中三迭纪末的印支运动,表现为强烈的挤压褶皱,产生长约45公里的水口——八面山一带的S状旋卷构造。中侏罗统末发生的燕山运动,表现为明显的断块运动,形成了近南北向的褶皱山。这种南北向构造迭加了古老的东西向构造,而使褶皱、断裂复杂化。伴随这次运动是接连几次的中酸性岩浆侵入。其中,第一次桃寮花岗岩侵入皮山里向斜,规模比较大;第二次侵入本区未有出露;第三次侵入规模较小,在军营铺和小屋溪一带出露了一系列小岩株。此后,其热液顺裂隙和带理灌入,形成石英脉、花岗伟晶等;地壳不断上升,八面山掘起成为山原形态。燕山运动后,构造运动以间歇性抗升剥蚀夷平,造成现在所见的海拔1000米以上五级剥夷面,形成八面山“H”形地貌轮廓的雏型。晚第三纪开始的新构造运动继承了燕山运动的特征,继续断块上升,且明显地表现为间歇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使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五级剥夷面上升到现在的高度,而呈现出现在的地貌基本轮廓。由于一系列地地质构造运动,坚硬的岩石不易风化,多发育垂直节理和劈理,坡上风化物少,且难以堆积而土层浅薄,其中以40~80厘米厚为最多,土壤的水分、有机质滞留困难,特别是阳坡。 区内岩石的组合主要有[[花岗岩]]类、砂岩类和变质岩类三大类。花岗岩类主要分布在桃寮、军营铺和小屋溪等地,约占全区面积的10%,主要岩石有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伟岩、花岗斑岩、长石花岗斑岩和石英斑岩。砂砾岩类主要分布在桃寮与小桃寮间山脉及八面山主峰周围,约占全区面积的12%,主要岩石有粉砂岩、石英砂岩、砂砾岩等。区内花岗岩类和砂砾岩类以外的广大地区为变质岩类,约占全区面积的78%,主要岩石有砂质板岩、千枚状板岩、变质粉砂岩和变质砂岩、石英岩和角岩等。
返回「
湖南八面山自然保护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