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3.124.2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濡脉 的原始碼
←
濡脉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濡脉.jpg|缩略图|[https://pic.sogou.com/d?query=濡脉&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7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49716728_174704 来自搜狐]]] '''濡脉'''soft pulse 浮细而无力,轻按可得,重按反不明显的脉象。濡的特点,脉位浅,脉形细小,气势不足,软而无力,故《经》称之为软脉。濡脉由于精血亏虚不荣于脉或湿阻道所致。濡脉见于虚证和湿病。临床上,气血不足者濡脉,有少气,懒言,自□,喘息,[[遗精]],失血,泄泻, 骨蒸,[[惊悸]]等症。由于湿邪引起的则见胸闷,脘痞,胀,头重,肢体倦乏,食欲不振,小便不利等症。 濡脉具体是一个什么状态呢? 应该是松软乏力但是又没有完全空虚无物的一个状态。其弥散如蒸汽,有时候甚至连脉管的边界都很难感觉得到;其蓬松如棉花,软趴趴缺乏抵抗力。 其气如蒸汽弥散,外泄收敛无力 其气如蓬松棉花,正气不足,营养缺乏 这种脉像的理解,我们可以用滑脉相对来看。滑脉如珠,是营养的凝聚。濡脉正好相反,弥散蓬松而聚集不足,表示的是营养不足,正气不足。其人就会疲倦、容易累、容易着凉感冒、经常动不动就流涕咳嗽发烧;代表的是气机开泄,收敛无力。其人就会汗出、怕风。整个机体状态是不但营养不足,并且输送来的营养还不能有效地被收敛应用。<ref>[https://www.sogou.com/link?url=hedJjaC291MBtMZVirtXo7CqjI0tE6P9O_poi2Wh1jJKncX0TSqTU7JHoyzodE74pznDHIVQ6w7hQ7Ytw3JuRQ.. 细,濡,微,弱四种脉有何异同点?]知乎</ref> 临床常见的濡脉情况依据个人经验有以下几种: 大而濡弱 《[[金匮要略]]》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脉大而濡,就是典型的虚劳证兼太阳中风证。 这个时候就用[[桂枝汤]]。当然,汗出怕风,三部脉浮缓而濡弱,或者寸脉浮缓而濡弱,也一样是桂枝汤。 记得以前看过的一个病人。汗出怕风、咳嗽。疲倦。三部脉大而濡弱。我开了桂枝汤,其中桂枝、白芍各15克。患者喝药3副以后复诊,病情变化不大。打脉三部仍是濡大,仍是怕风出汗。我觉得奇怪,这么明确典型的桂枝汤证,怎么会没有效果呢?患者体型比较大,是不是药量太轻了。于是,我一狠心,把药量加大,桂枝和白芍都加到45克,患者症状马上明显好转,复诊后打脉,脉象已经不大不濡,变为中取得脉,微弦而略细。 芍药酸而能收敛,丰腴多汁而能营润,合桂枝甘辛温,化为营养能量。桂枝将这收敛的气和营养的气打到器官组织,马上就能令机体状态发生改变。完美地针对了濡脉这种弥散又松软无力的状态。这就是桂枝汤的妙用啊。 沉而濡弱 沉取得脉,且脉气濡弱。其脉沉甚至于常常在两筋之下。 这种沉至骨的濡脉。常见就见于严重的骨痛、痛风等疾病。这时候就是大剂量使用甘草附子汤的时机。 我们可以想象,沉在里的脉气收敛无力,如同在表的收敛无力,一样会有津液的外泄。这外泄的津液营养,就只能聚集在骨膜上,必然会导致骨关节疼痛。骨膜敛聚拘挛,必然会导致骨关节的变形,骨膜下津液堆积日久就会形成骨的增生、形成痛风结节等。而在内的精气不足,必然会导致骨的营养不足,因而骨酸软无力,日久必然形成骨质的疏松。<ref>[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604887773&ver=2695&signature=tF-MF46KSqwPkQbzCJxtW8RGfJifEUjKN97vXkIJ*e1AKheKq8F5f7KDNqV1EMTrfietbOCFll1RDD*3sP13HMDk22NrtxJPkE7vw3YJRKizdsZR5zu5JYlsP7gHOvPK&new=1 【病案分享】濡脉主湿,你的脉摸对了吗?]微信</ref> 《[[伤寒论]]》: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桂枝、炙甘草、白术、附子) 浮取有濡弱之气,沉取弦而有力。 这是典型的湿气困结,阳郁化热。 常见头痛身重,疲倦乏力,精神不振。又有口干口苦,烦躁,口臭气息热。各证阴雨天加重。 治疗用九味羌活饮。 右寸濡 为湿在表或者在头颈部。 在表多为风团证。用五皮饮加黄芪、泽泻、浮萍。 在头颈,多肩颈酸困重。用葛根汤加黄芪泽泻牡蛎。 右关濡弱: 脾虚消化无力。用理中汤类方。 左关濡弱: 肝气不足,用黄芪、山萸肉、续断、枸杞子。 左寸濡弱: 心气不足,用桂枝炙甘草加红参。
返回「
濡脉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