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3.153.5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玉米小斑病 的原始碼
←
玉米小斑病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big>玉米小斑病</big>''' [[File:玉米小斑病.jpg | thumb | 300px | 右 | 玉米小斑病 <br> [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www.cnncty.com%2Ffile%2Fupload%2F201709%2F12%2F163311656465.jpg&refer=http%3A%2F%2Fwww.cnncty.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14645677&t=0e13fe21750dd54a8187342473a5717e 原圖鏈接] ]] 玉米小斑病又称玉米斑点病,是由长蠕孢菌侵染引起的、发生在玉米的病害。主要为害叶片,但叶鞘、苞叶和果穗也能受害。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内都可发生,但以抽雄、灌浆期发病严重。 玉米小斑病为中国玉米产区重要病害之一,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温暖潮湿地区发生普遍而严重,一般造成减产15-20%,减产严重的达50%以上,甚至无收。一般夏玉米区发生较重,大流行的年份可造成产量的重大损失。 玉米小斑病是气流传播,多次侵染的病害,而且越冬菌源又很广泛,单用一种措施防治效果很不理想。以利用抗病品种而言,因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异而影响品种的抗病性。故应采用以抗病品种为主,结合栽培技术防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控制为害。同时在玉米小斑病发生区,常常还有玉米大斑病、玉米茎腐病和玉米丝黑穗病同时发生,因而在防治玉米小斑病的同时,必须考虑兼治[[玉米大斑病]]、[[玉米茎腐病]]和[[玉米丝黑穗病]]等问题。
返回「
玉米小斑病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