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6.226.15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琅琊王氏 的原始碼
←
琅琊王氏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琅琊王氏</big> ''' |- | [[File:F1af48f389684ec2b10a013ab79c4aa8.jpg|缩略图|居中|[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615/f1af48f389684ec2b10a013ab79c4aa8.jpeg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236027147_279842 来自搜狐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地 位''' : 士族领袖 '''起 源''' : 兴起于秦汉,鼎盛于魏晋南北朝 '''代表人物''' : 王导、王羲之、[[王献之]]、[[王俭]] |} <p style="text-indent:2em;">'''琅琊王氏''',是长期生活于琅琊郡这一特定行政区域内的王姓望族,是中古时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br> * 自这一世族的奠基者[[王吉]],由琅琊郡高虞(在今山东即墨市温泉镇西高虞村)徙家于琅琊郡临沂县都乡南仁里(今山东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后,王氏在此繁衍生息长达400余年,遂以郡望为名,称“琅琊王氏”。<ref name="MYT">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8504350/58b6UHF0Mu57BCOC-pygvPGI-C_itmmK_QF11FWm4TQR8sb0Xc0CXabjT65z0_Dd-EU4kTx1YRW60UC7kAbQ68scorfFNVXnIrNVzUAjr4h1gWIfBeKn4_EyCsVH3mqjujo_FMmrbts 临沂“琅琊王氏”的历史回声.琅琊网.2019-12-16] </ref>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8504350/c8a2ZcXUKZXcQXYKv7V8A9_7AKSMC9DmDn3B-Efp-z8V-wC6fQUxXxWBuzA1jyWSfA-oSXE9KEBX1nZsUHA8pD8b4m_0dLO1qvamQ3FLV3WUS-OGbF8MbaI 孝悌故里东孝友村 琅琊王氏发祥地.琅琊网.2019-12-16]</ref> * 琅琊王氏发展于曹魏西晋,确立于东晋初年并达到最盛时期,史称“王与马,共天下”,延续至唐末五代,南朝以后走向衰弱。 * 在七百年的时间里,琅琊王氏在政治、伦理道德、朝章国典、文学艺术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 《二十四史》中记载,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等人为代表的92位宰相和600多位文人名仕。 *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琅琊王氏自临沂衣冠南渡、举族迁居金陵。南渡之后,因对故乡的思念,一直都以北土地名为称呼,东晋元帝时,侨置南琅琊郡(今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ref name=MYT/>
返回「
琅琊王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