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6.70.9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电子音乐 的原始碼
←
电子音乐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电子音乐</big> ''' |- |<center><img src=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208/07e60962b25e44ffa0aad614f61af45f.jpe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209271563_707110 来自 百益上河城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电子音乐 外文名称:Electronic Music 简称:电音、电子乐 |} '''电子音乐'''是使用电子乐器以及电子音乐技术来制作的[[音乐]];而创作或表演这类音乐的音乐家则称为电子音乐家。一般而言,可使用电子机械技术与使用电子技术制作的声音来区别。使用电子机械制造声音的设备有电传簧风琴、汉门式电风琴与电吉他;而纯粹的电子声音制造设备则有特雷门琴、声音合成器与电脑。 电子音乐一度几乎完全与西方,特别是[[欧洲]]的艺术音乐连结,但自从1960年代晚期以后,因为[[摩尔定律]]造就了可负担得起的音乐科技,意味着使用电子方式制作音乐变的越来越在各国不同区域流行的领域普及与发扬起来。今日的电子音乐包含各式各样以及范围从实验艺术音乐到流行形式如电子舞曲。<ref>[https://business.sohu.com/20150519/n413338669.shtml 电子音乐在中国还很小众,这个生意怎么做?]搜狐网</ref> 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早期 记录声音的能力常被连结到电子音乐的产生,但不是绝对必要。最早的声音记录装置是1857年由法国人爱德华-里昂·史考特·迪马丁维 尔(?douard-Léon Scott de Martinville)注册专利的记录仪(phonautograph)。它外表上可以记录声音,但是无法回放。 1876年,工程师耶里夏·葛雷(Elisha Gray)发表了电子机械振荡器的专利。这个“音乐电报”由他于电话科技的实验以及早期尚存的 电子声音制作的专利演变出。这个振荡器由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为早期的电话延伸出来。1878年,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由此振荡器进一步发展出留声机,跟史考特的装置类似,都使用了活塞。虽然活塞继续被使用一段时间,1887年爱米尔·贝利纳发展出了碟式的留声机。李·德富雷斯特于1906年的发明——3极真空管在之后的电子音乐有深刻的效果。它是第一个热电子阀或者称真空管,导致[[电路]] 可以创造且放大音乐讯号、放送广播、计算数值,并且进行其他各种功能。 在电子音乐以前,作曲家们对于使用科技创作新兴音乐有着逐渐增加的期望。一些仪器使用电子机械设计来创造出并且铺陈出之后电子乐器的兴起。一个叫做电传簧风琴的电子机械仪器于1898年至1912年由泰岱斯·卡希尔发展出。然而,因为它巨大体积所造成的不便阻碍了它被大量采用机会。最常被提及的一项早期电子乐器为特雷门,由李昂·特雷门教授于1919年至1920年发明,是以手控制无线电波来制造声音。其他早期的电子仪器包括1915年由李·德富雷斯特发明的三极真空管钢琴;1926年由尼可莱·欧布科夫发明的十字发声器;以及1926年法国人莫里斯·马特诺发明的马特诺琴,后者被法国作曲家奥立佛·梅湘使用于知名的爱之交响曲,以及他之后的作品当中。马特诺琴还被安德烈·若利韦等其他主要的法国作曲家们所采用。 1907年,也就是三极真空管发明后的一年,意大利[[钢琴]]家及作曲家费卢西奥·布索尼出版了《音乐新美感的描述》(Sketch of a New Esthetic of Music),里头讨论到电子及其他新声源在未来音乐的应用。他写到未来在音乐的调微音调尺度,可能被卡希尔的电传装 置加以实现:“只有长期而仔细的系列实验,以及持续的对耳朵加以训练,才能在将来的世代以其艺术里,令这种不熟悉的素材变成可达成且可塑造。” 布索尼在《音乐新美感的描述》中也陈述: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即我们常称的西方音乐,已经几乎有400年的古老历史;仍处于一种发展状态,可能是超越现今概念的最初发展,然 而我们谈论“古典”以及“神圣的传统”,却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 我们有着公式化的规矩,指定的原则,严格发号施令;……我们用这些规则培育一无所知的孩子! 如此年青的孩子,已足以令人察觉其拥有耀眼的特质,这特质令其明显超越所有的姐姐。制订规则者将看不见这非凡的特质,免得他们的规则被丢入风中。这孩子漂浮在空中!并非以脚接触地面,不知道万有引力定律,近乎无形。其材质透明,是能发出声响的空气,几乎就是大自然本身。它是——自由的! 然而自由是人类从未完全体会的东西,从未完整实现。他们也未能识别或承认。 他们否认这孩子的任务;他们令其背负压力。这个有活力的家伙必须体面的走路,就像其他人一样。可能几乎不被允许跳跃——但他将愉快地跟随彩虹的的轨迹,并且利用云朵来切开太阳的光线。 经由此一着作,以及个人的直接接触,布索尼深深地影响了许多音乐家及作曲家。可能是他最着名的弟子埃德加·瓦雷兹就说道: 我们在一起讨论未来世界会有什么样的音乐方向,甚至,是否应该继续受到调音系统的约束。他(布索尼)哀叹他自己的键盘乐器让我们的耳朵调适成只能接受自然界无限多声音阶层中的极小部分。他对我们刚知道的电子乐器非常有兴趣,记得特别清楚的是当他读到电传簧风琴那一刻。经由他的各种着作,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未来音乐的预测已经一次又一次成真。事实上,几乎没有一项发展他没预测到,例如这个极不寻常的预言:“我几乎认为在这新的伟大音乐里,机器也将会变得必要,并且会在里头分配到一定的角色。也许,工业也是,将会在艺术境界的提升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在意大利,未来派艺术家以另一角度来达成音乐美学的改变。未来派艺术家哲学中的一个主要信念是珍视“噪音”,并且将之前没有被考虑,甚至离音乐性有点遥远的声音艺术和表现价值置放进来。巴利拉·普拉特拉在其着作《未来音乐的技术宣言》(1911年)中陈述到他们的信条是:“展示民众、大工厂、铁路、大西洋客轮、战舰、汽车及飞机的艺术灵魂。将机器以及电子的胜利王国领域加入音乐史诗的伟大中央主题。” 1913年3月11日,未来派艺术家路易吉·卢梭罗将他的宣言《噪音的艺术》出版。1914年4月21日,他在米兰举办第一次的“噪音的艺术”音乐会。其中使用到他的吟诵躁音(Intonarumori),据卢梭罗自己表示为仪器,其声音(怒吼、呼啸、搅乱、汩汩水声等……)由人手启动,并且经由喇叭跟话筒来投射。”6月,他在巴黎举办了几场类似的音乐会。
返回「
电子音乐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