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8.13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碗碗腔 的原始碼
←
碗碗腔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碗碗腔</big> ''' |- | [[File:碗碗腔1.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碗碗腔 批准时间;2006年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山西省孝义市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遗产编号;Ⅳ-49 剧种;易名华剧 发源地区;陕西 |} '''碗碗腔''',是陕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称"灯碗腔"、"阮儿腔",前者因小铜碗主奏击节和皮影灯而得名;后者因主奏乐器阮咸而得名;板腔体结构,唱词通俗典雅,音乐悠扬轻盈,音律细腻声韵严谨。 该剧种起源于[[陕西]]省华山北麓的华阴、华县一带,清初时就已经形成并且成熟完善,历史剧目一直都是用皮影戏形式演出流行于民间。主要盛行于陕西[[西安]]、渭南、户县、[[绥德]]、[[米脂]]、洋县、西乡等地;山西的晋南及吕梁、孝义<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3369466/55f3IEAYxAnKzqyfluzmRNhKri_OEmchIko8vgqXWxTTe0tgAqrRvTix77AiujyhhA00BNppY80KWYCQSqzcPdGgmN3ws1kqVRCte28T6uvIFsAeaLQZiAxNVb-RPwoajwzjehsxUy4kiwPkGg 孝义碗碗腔 ] ,中国文明网 2016-04-25 </ref>;河南西部的灵宝、陕县、卢氏;甘肃的兰州等地。 具有代表性的剧目有传统戏《金琬钗》、《[[白玉钿》]]、《火焰驹》;大型历史改编剧《杨贵妃》;现代新剧[[《红色娘子军》]]、《蝶恋花》等。 1956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首次将传统剧目[[《金琬钗》]]由皮影戏搬上大舞台获得成功;1958年,周恩来总理将该曲种易名为"华剧",但在民间一般仍称"碗碗腔";2006年5月20日,碗碗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碗碗腔唱腔的特点是真假声混用,多用"虚词假声腔"。假声唱法分两种:一种是"二音子";另一种是"尖音子","尖音子"是在"二音子"基础之上再翻高形成。碗碗腔的优秀剧目,如《柳树坪》、[[《三上桃峰》]]、《风流父子》、《风流姐妹》、[[《风流婆媳》]]、[[《酸枣坡》]]等,为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团结、激励民族斗志起到了重要作用。 代表性传承人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 田学思;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张建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返回「
碗碗腔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