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3.214.22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禽龍屬 的原始碼
←
禽龍屬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禽龍屬'''<br><img src="https://www.itsfun.com.tw/cacheimg/a9/b9/e9170eceb3e49b4211055406c071.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itsfun.com.tw/%E7%A6%BD%E9%BE%8D/wiki-6451313-0658692 圖片來自itsfun]</small> |} '''禽龍屬'''([[学名]]:'''Iguanodon''',意為“[[鬣蜥]]的牙齒”),屬於[[蜥形綱]][[鳥臀目]][[鳥腳亚目]]的[[禽龍類]],為大型[[植食性]]動物,身長約10公尺、高3到4公尺,前手[[拇指]]有一尖爪,可能用來抵抗掠食動物,或是協助進食。 禽龍的化石多數發現於[[歐洲]]的[[比利時]]、[[英國]]、[[德國]]。牠們主要生存於約1億2600萬年前到1億1300萬年前。禽龍的演化位置大約位於行動敏捷的[[稜齒龍類]]首次出現,演化至鳥腳亚目中最繁盛的[[鴨嘴龍類]],這段演化過程的中間位置。禽龍與年代更晚的[[鴨嘴龍類]],共同屬於[[禽龍類]]演化支。 禽龍的化石在1822年首次發現,並在1825年由[[英國]]地理學家[[吉迪恩·曼特爾]]進行描述與命名。在過去的研究歷史中,有許多化石被歸類於禽龍,年代橫跨[[侏儸紀]][[啟莫里階]]到[[白堊紀]][[森諾曼階]],範圍廣達[[歐洲]]、[[北美洲]]、[[亞洲]]、以及[[北非]]。但根據近年研究,這些化石多被歸類於其他屬,或是建立為新屬。目前有兩個有效種,分別是'''貝尼薩爾禽龍'''(''I. bernissartensis'')與'''加爾韋禽龍'''(''I. galvensis'')。 禽龍是繼[[斑龍]]之後,世界上第二種正式命名的恐龍。斑龍、禽龍、以及[[林龍]]是最初用來定義[[恐龍總目]]的三個屬。古生物學界對於禽龍的了解,因為新發現的化石而隨著時間不斷改變。禽龍的大量標本,包括從兩個著名[[屍骨層]]發現的接近完整骨骸,使得研究人員可提出許多禽龍生活方面的假設,包括進食、移動方式、以及社會行為。禽龍的重建圖也隨著標本的新發現而改變。
返回「
禽龍屬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