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47.19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程侃声 的原始碼
←
程侃声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程侃声 | 圖像 = [[File:程侃声.jpg|缩略图 |center|[http://www.yiqi.com/question/20170124_870.html 原图链接]]] | 出生日期 = 1908年 | 國籍 = 中国 | 别名 = | 職業 =水稻种质资源学家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 <big>'''程侃声'''</big><big><big></big></big>(1908-1999),水稻种质资源学家。他联系云南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条件,对稻种资源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稻种起源、演变、分类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丁颖的学术观点,形成了自己的新见解,为发展我国水稻科学作出了贡献。1908年3月生于湖北省安陆市曹家冲。10岁前在家读私塾,10岁后随父到北京就读于北京高等师范学堂附小和附中。在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经常在《晨报诗刊》、《小说月报》、《华北日报》、《新中华日报》上发表诗文和译稿,得到叶圣陶先生的赏识与鼓励。1935年,[[朱自清]]编的《新文学大系》的诗集就收录 了他早年的作品《城上》。中学毕业后,程侃声正准备和父亲一起回乡务农时,恰好收到他翻译的《镜中世界》一书的稿费,解决了上大学的学费问题,于是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平大学农学院,戏剧性地踏上了学农的道路。 在农学院中,他从一些师长那里获得了深刻教益。[[汪厥明]]先生原为农艺系主任,当精明能干的[[王善佺]]先生应聘来校后汪即主动让贤,并全力协助王搞好教学和系务工作。这种虚怀若谷,坦荡胸襟,不为个人名誉、地位的高尚品德给他以深刻的教育,并一生引为典范。另一次在家禽课实习时,分给他观察的那只鸡,羽毛既不像母鸡那样圆,也不像公鸡那样尖,他认为不公不母没什么意思。然而,当[[陈宰均]]老师指出“这就是问题嘛!”之后,他顿然悟出了任何平凡的小事都藏有学问和道理。从那时起,他逐渐在工作中养成了处处留意的习惯。他常说:“问题,是有心人才会发现的。”这为他后来在农业科研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 1931年程侃声大学毕业,留校任助教,开始了教学与科研生涯。在[[北平大学]]农学院任教时,为了追踪国外新动向,曾作过棉花小区试验、棉花花粉直感和辐射效应的研究,也曾在生物统计学上下过一番功夫。虽然因研究时间短而没有做出具体的成效,但他却从中得到一个启示,即“既要借鉴前人,更要独立思考,才会走出自己的路来”。他在50年代以前所涉足的棉花、[[黄麻]]、芝麻、烟草、花生等作物的研究中,都给人们留下值得回顾的印迹,发表过不少有关木棉的文章,并曾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单产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他和杨龙兴最先将从生花生引到云南,为改变云南花生生产面貌做出了贡献。 1950年,程侃声从木棉转行搞水稻,任云南省农业试验站站长,开始了水稻科学研究工作。40多年来,他扎根于[[云南]],不仅育出应用于云南各生态地区的水稻品种,而且在光温反应型及其亚洲稻的分类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学术思想体系。 程侃声曾先后被选为第三、五届云南省人大代表、第六届省人大常委;云南省第三届科协副主席;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顾问;1980—1983年云南省农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遗传资源研究委员会主任。1978年他主持的云南稻种资源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1年他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同主持的云南稻种资源考察获农业部农牧渔业重要科技成果一等奖;1982年水稻新品种“云粳136”获云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85年“云南省稻种资源的综合研究与利用”项目通过部级鉴定获云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987年被授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光荣称号。
返回「
程侃声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