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164.20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竖 的原始碼
←
竖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竖'''(拼音:shù),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 。最早见于战国文字。本义是奴仆,引申指宫中小臣;假借指竖立;也用作人名。 <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372225940201749219.html?fr=bks0000&word=%E7%AB%96 “竖”的读音是什么?]百度知道</ref>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img src="https://c.cidianwang.com/file/shufa/kaishu/wengkaiyun/2019121795629bbe02.jpg " width="180"></center><small>[]</small> |} 竖,形声字。从臤,豆声。形旁臤本义与奴仆有关,表示竖字本义亦当与仆役相关;声旁豆是食器之象,在竖字中表声,竖与豆并舌音、侯部。古文字中大量见到竖字是在战国,[[通行体]]是从臣、豆声,一般作上臣下豆,个别的作右臣左豆,也有的豆或讹作王。由于臣与臤声义并近,所以战国时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从臤、豆声字,但不及上臣下豆数量大。形旁臤中构件又或作攴,属于形义皆近偏旁之[[通用]],或作斤。《说文》籀文从“图A”,构件殳与又、攴一样,是形义皆近偏旁之互用。《说文》不从战国通行体之从臣、豆声,而以量少的从臤、豆声为正,隶变后楷书作竖,主要是笔势变化。隶变时出现了一个无理据的俗字竖(立非声),但后来以它为[[正体]],而淘汰了异体竖,而后竖被简化为竖,成为现代汉语正体。籀文的隶定“竖”字由于极少使用,实际被自然淘汰。 本义是奴仆。凤凰山168号汉墓竹简:“牛车一两(辆),竖一人。”马王堆3号墓遣策竹简:“马竖五十人衣帛。”引申指宫中小臣。《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也。”杜预注:“竖,左右小吏。”假借指竖立。《后汉书·灵帝纪》:“御殿后槐树自拔倒竖。”用作人名,包山楚简有“犯竖”,汉印有张竖、冯竖、臣竖等。
返回「
竖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