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5.193.5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类病毒 的原始碼
←
类病毒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Reflis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 类病毒</big> ''' |- | [[File:T01acab30c9fddbce13.jpg|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qhimg.com/t01acab30c9fddbce13.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043853&sid=6256867 来自 360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类病毒,又称感染性RNA、病原RNA、壳病毒,是一种和[[病毒]](virus)相似的感染性颗粒。类病毒是一类环状闭合的单链RNA分子,分子量约105Da("真病毒"为106~108Da),含246~401个核苷酸。类病毒仅为裸露的RNA分子,棒状结构,无衣壳蛋白及mRNA活性。为了和病毒加以区分,故命名为类病毒。在天然状态下类病毒RNA以高度碱基配对的棒状结构形式存在。类病毒能耐受紫外线和作用于蛋白质的各种理化因素,如蛋白酶,胰蛋白酶,尿素等都不敏感,不被蛋白酶或脱氧核糖核酸(DNA)酶破坏,但对RNA酶极为敏感。 类病毒与病毒不同的是,类病毒没有[[蛋白质]]外壳,为共价闭合的单链RNA分子,呈棒状结构,这和朊病毒相反,由一些碱基配对的双链区和不配对的单链环状区相间排列而成。1971由美国植物病理学家 Diener及其同事在研究马铃薯纺锤块茎病(potato spindle tuber disease)病原时发现。能侵染高等植物,利用宿主细胞中的酶类进行RNA的自我复制,引起特定症状或引起植株死亡。类病毒的分子量在0.5~1.2×10^5左右。 类病毒是比已知病毒都小的能在宿主细胞内自主复制的病原体之一。它可通过植物表面的机械损伤感染高等植物,并表现出一定的症状,也可以通过花粉和种子垂直传播。已发现的类病毒达40多种,其中多为[[植物]]类病毒。植物类病毒能引发多种疾病,例如番茄簇顶病,[[柑桔]]裂皮病,黄瓜白果病,椰子死亡病等,危害很大。防治的方法主要选择无感的种子和繁殖体,以及防止机械传播。
返回「
类病毒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