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8.252.21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縣長 的原始碼
←
縣長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縣長.jpg | thumb | 300px | 縣長 <br> [http://sports.ltn.com.tw/news/breakingnews/1954901 原圖鏈接] ]] '''縣長'''為縣的[[行政長官]]。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均以萬戶以上之縣的長官為[[縣令]],不足萬戶則稱縣長。清代時,稱知縣。中華民國初年,全國“廢府州廳改縣”,知縣改為[縣知事]]。[[北洋政府]]時期,改稱縣長,沿用至今。與縣平級的[[內蒙古]][[自治區]]旗的行政長官則稱旗長。 [[大中華地區]]以外之國家地區,如有類似於“縣”的行政區劃,通常也會將其最高首長的予以套用。縣長的對應英文翻譯為“Magistrate”,意思為裁判官或長官。 *縣長,管理一個縣的行政事務的官員。我國秦漢以後,管理萬戶以上的縣稱為縣令,萬戶以下稱縣長,北齊規定,概稱縣令,其名遂廢。 **唐代縣分三等,不再有令長之分。宋以後臨時由京官管理縣政,叫著知某某縣事,明清改稱知縣。 *縣長為行政區劃縣的行政長官。 *中華人民共和國縣人民政府首長,由縣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和罷免。 **縣長低於市長(地級市)而高於鄉長(鎮長)。 **在中國,縣長實際上相當於一個縣的第二把手,僅次於縣委書記,一般也是該縣的縣委副書記。 **每屆任期前後不同。1950年規定為1年,1954年規定為2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縣建立“革命委員會”,廢縣長職。1979年後恢復設立,規定每屆任期3年。 *縣政府實行縣長負責制。縣長領導縣政府的全面工作,具有最終決策權、行政指揮權和人事提名任免權;常務副縣長協助縣長主持縣政府日常工作;其他副縣長根據各自的分工協助縣長進行工作。
返回「
縣長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