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7.208.22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约翰.惠勒 的原始碼
←
约翰.惠勒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unreferenced|time=2019-04-14T17:38:35+00:00}}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 ( 物理学家、物理学思想家) | 圖像 = [[File:T01880d7622984cfda7.jpg|缩略图|惠勒|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880d7622984cfda7.jpg?size=300x352 原图链接]]] | 圖像說明 = 物理学家、物理学思想家 | 出生日期 = 1911年7月9日 | 國籍 = 美国 | 别名 = | 職業 = 物理学家、物理学思想家 | 知名原因 = 提出重了原子核裂变的液滴模型理论 | 知名作品 = 1965年获得"爱因斯坦奖"</br>1968年获得原子能委员会恩利克·费米奖</br>1982年,获"玻尔国际金质奖章"</br>1993年获Matteucci Medal</br>1997年获得了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沃尔夫奖。 }} '''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 '''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1911年7月9日-2008年4月13日),[[美国]][[物理学家]]、[[物理学]]思想家和物理学教育家。 1911年7月9日,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出生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1933年获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学位后来到[[丹麦]][[哥本哈根]],在尼尔斯·波尔指导下从事核物理研究;1937年惠勒提出了粒子相互作用的散射矩阵概念;1939年与尼尔斯·波尔、前[[苏联]]的弗朗克尔一起提出重了原子核裂变的液滴模型理论;1957年与米斯纳开始发展"几何动力学";1965年获得[[爱因斯坦]]科学奖;1969年惠勒在纽约的一次会议上首次使用"黑洞"一词;1968年获得原子能委员会恩利克·费米奖;1982年获得玻尔国际金质奖;1983年他提出了参与宇宙观点;1993年,获Matteucci Medal;1997年获得沃尔夫奖;2008年4月13日,因患肺炎医治无效,在位于其新泽西的家中逝世,享年97岁。 惠勒的主要研究领域为量子理论、相对论研究。
返回「
约翰.惠勒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