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5.194.13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能高越嶺 的原始碼
←
能高越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Good article}} [[File:能高越嶺.jpg|thumb|400px|有框|右| [https://blog.xuite.net/lee325/mountain/477303011-%E8%83%BD%E9%AB%98%E8%B6%8A%E5%B6%BA%E5%8F%A4%E9%81%93%E8%A5%BF%E6%AE%B5%E3%80%81%E5%A5%87%E8%90%8A%E4%B8%BB%E5%B1%B1%E5%8D%97%E5%B3%B0%E3%80%81%E5%8D%97%E8%8F%AF%E5%B1%B1%E2%94%80%E5%8D%97%E6%8A%95%E7%B8%A3%E4%BB%81%E6%84%9B%E9%84%89 圖片來源部落格網]]] '''能高越嶺'''道橫跨能高與奇萊山系間的[[中央山脈]]東西兩側,原是[[賽德克族]][[原住民]]遷徙及[[交通]]貿易的社路。日據初期,日人為開發獲取內地資源、並進一步確保對山區的控制,遂於1907年(明治40年)由當時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提出「五年計畫理蕃事業」,展開設置圍堵[[原住民]]的隘勇線系統。「太魯閣征伐戰」事件後,為考量「利於蕃地開發與蕃人撫綏」,日人便開始研議開鑿能高越嶺警備道路。 1915年(大正6年),花蓮港廳與臺中州廳分別修築花蓮初音至[[中央山脈]]主脊的東段路線與南投霧社至[[中央山脈]]的西段道路,全長合計81.2公里(東段48.6公里、西段32.6公里)。此段越嶺道於隔年(1916)完工,並於道路沿線設置16個駐在所,命名為「初音奇萊橫斷道路」,亦即能高越嶺線的舊道。 能高越嶺線舊道一直沿用到1925年(大正14年),因鑒於東段道路所經的山區海拔太高(最高點的聯帶山鞍部[[海拔]]為3,307m),[[冬季]]經常積雪、難以通行,於是當時的花蓮港廳遂重新修建越嶺道東段部份路線。 廢除聯帶山至奇萊溪畔的路段,改往南面山坡下修約四、五百[[公尺]]的[[海拔]]高度,形成後來穿越能高主、北峰間鞍部(2,802m)的路線(完成後總里程數亦縮短為76.8公里)。 新線完成後,隨之將曲水、萬兩林、天長山、奇萊溪、朝日、森中、聯帶山等警官駐在所廢除,並新設東能高(檜林)、奇萊、坂邊(磐石)、桐里等駐在所,即是現今大家所熟悉的能高越嶺道。 1950年時期後,能高越嶺道進入所謂的保線路時期,延續[[臺灣]]電力株式會社於1944-1945年期間東電西輸的努力,在當時臺電總工程師[[孫運璿]]的指揮監督下,進行鐵塔組立、越嶺人行步道拓建、及電話線路架設等三大工程。東西向輸電聯絡線路於1953年9月竣工,共計完成兩大輸電回路、300多座電力塔、60公里的獨立電話線及93公里的保線巡視路,使全臺東西電力系統得以相連,對[[臺灣]]西部工業發展與生活品質的提昇有極大貢獻。為紀念這項工程創舉,臺電公司特別在能高鞍部設置紀念碑,碑上並有當時總統蔣介石「光被八表、利溥民生」的題字。 能高越嶺國家步道是一條兼具[[自然]]與人文資源特色的歷史道路,行走其間除可欣賞名山百岳、山巒谷壑、高山草甸、[[雲海]]嵐靄、鐵杉巨檜、時季花海、清溪高瀑、雲瀑之勝與豐富的野生動物等自然景觀之美外,日據時期的警備道路、昔日的駐在所(尾上、能高、東能高)、當年的[[木炭]]窯,以及慶祝[[臺灣]]東西向輸電線路完工的光被八表紀念碑等,均提供了登臨者憑古弔今的最佳歷史見證。 <ref>[https://www.ecoshintour.com/blog/nenggao/ ]原森旅行網</ref>
返回「
能高越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