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106.17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自來水博物館 的原始碼
←
自來水博物館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自來水博物館.jpg |thumb |400px|有框|左|自來水博物館[https://www.travel.taipei/zh-tw/attraction/details/28 照片來自travel.taipei]]] '''[[自來水博物館]]'''(又名:[[自來水園區]]) 臺灣早在清朝[[劉銘傳]]時期,即於[[臺北]]北門街(今[[衡陽路]])、石坊街(今[[博愛路]])、西門街等處,開鑿深井供水,為[[臺北]]公共給水之始。日人治臺之初,展開自來水設施之規劃。陸續完成取水口、唧筒室建築與設備,輸配水管、淨水場及配水池等,1909年淨水場開始供水,出水量20,000噸,用水人口12萬人,並命名為臺北水源地慢濾場,從此臺北自來水開始邁入現代化之供水系統。<br> 光復之後因應用水需求,[[臺北市]]政府數次擴建抽水、淨水設施,持續引用[[新店溪]]的水供給臺北地區的用水。直到民國66年,唧筒室正式完成「抽取原水、輸送淨水」之使命,功成身退。自1908創建迄今己有百餘年的歷史,民國82年六月被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後經[[臺北自來水事業處]]斥資修護,恢復唧筒室之原貌,並多方蒐集有關自來水歷史的照片及器材,充實整體內容與相關周邊設備,完成全國首座自來水博物館,於民國87年開放參觀。<br> 博物館外觀仿照西洋巴洛克風格的建築設計,外型典雅復古,並且配合抽水需求而做特別的功能設計。館內陳列著臺灣現代化自來水開展的過程,呈現先人開發水資源的歷史演進,包括古董級的抽水設備,各式檢修設備以及消防設備等,都是非常珍貴的歷史見證。並且可經由實地參觀自來水的處理過程,包括現代化的加藥消毒、嚴格的品質監控,讓人實際體會水資源的得來不易。<br> 此外,自來水園區還規劃有不同的主題區,包括水霧花園提供遊客觀水、親水、戲水的空間;花園造景、水鄉庭園、管材雕塑區可以休憩賞玩;輸配水器材區和公館淨水場呈現實際的供水程序;公館觀音山]]並建立有完整的山區步道,讓遊客可以休閒步行、親近自然。<ref>[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90&id=9988 自來水園區-自來水博物館]</ref> 位於[[台北市]][[永福橋]]旁,[[公館]]的思源路上,為台灣第一座自來水博物館,博物館整體腹地達約7、8000坪,民國66年,唧筒室完成『抽取原水、輸送淨水』之使命,功成身退。自1908創建迄今己有將近100年的歷史,82年6月被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同年9月27日第一次自來水博物館對外開放二周供民眾參觀。台北自來水事業處依據該報告於87年5月斥資8000多萬元修護,恢復唧筒室原貌,並多方蒐集有關自來水歷史的照片及器材,充實整體內容與相關周邊設備,完成全國首座自來水博物館,並且在91年8月底新增自來水博物館範圍,目前自來水博物館購票處主要為汀州路和思源路交叉口附近,替台北市民提供周休二日的最佳去處。<br> 位於[[新店溪]]與思源街旁的臺北自來水發源地--臺北水源地唧筒室,其主體建築於1908年,迄今已有近百年歷史。其建築最大特色是採新古典主義為主軸的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內部的陳設更具有歷史意義,每一部機組設備皆代表自來水的演進歷程,蘊含著豐富人文價值。自來水博物館於2000年正式開放參觀,因其特殊歐式建築外觀,歷史及教育上之重要意義,現已成為市政、教學團體參觀、宣傳廣告與新人拍攝婚紗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ref>[https://www.travel.taipei/zh-tw/attraction/details/28 自來水博物館-台北旅遊網]</ref> 自來水博物館,舊稱「台北水源地唧筒室」,建於日據時期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 歷史將近百年。 民國82年被指定為國家三級古蹟,民國89年成立自來水博物館,對外開放。 開放參觀後,這棟充滿巴洛克風格的西洋古建築迅速受到遊客的矚目,成為婚紗攝影的熱門景點。 <br> 台北市最早的公共給水設施可追溯自光緒十一年(1885年),台灣巡撫劉銘傳於台北城內 的開鑿深井取水,以供應當時城內用水之需,但規模及範圍很小。台北市現代化的自來水設施始於 日據初期。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日本接管台灣,為改善台北的衛生條件,即開始規劃自來水的供水系統。 第二年,聘雇英人威廉.巴爾頓(William K. Burton)來台進行全台衛生工程及台北市自來水工程的調查工作。 <br> 明治四十年(1907年),總督府根據巴爾頓(William K. Burton)建議,在公館觀音山山腳下的新店溪 畔設置取水口,抽水至觀音山麓的淨水廠,每日可出水二萬噸。然後用抽水機將淨化後的水抽至山頂的 蓄水池,藉由重力流方式供應台北市十二萬人口的用水。「台北水源地唧筒室」是當時放置抽水機的機房, 這個唧筒室一直使用至台灣光復後。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新店溪下游污染日益嚴重,於是取水口移至 上游的青潭堰]],唧筒室才功成身退,成為今日的「自來水博物館」。 <br> 現在的自來水博物館,最有價值的部份還是建築物的本身。 這棟唧筒室是由當時台灣總督府營繕課的野村一郎所設計。 野村一郎也是台灣總督府博物館(今國立台灣博物館)的設計者。 這兩棟建築都屬於當時盛行的「歷史式樣建築」風格,是野村一郎在台期間的代表作品。 從遠遠望去,台北水源地唧筒室略成內彎的弧形建築,正面一排廊柱,一種很希臘的感覺。 這種愛歐尼克式(Ionic)柱式正是古代盛行於希臘愛琴海島上及小亞細亞沿岸的建築風格,柱頭有羊角渦卷的裝飾, 精緻典雅而具有女性柔美的特質。建築兩側微高起,採圓頂,有尖帽及山牆,裝飾繁複,展現巴洛克「矯揉造作」、裝飾繁複的建築風格。 <ref>[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309.html 自來水博物館(台北水源地唧筒室)]</ref>
返回「
自來水博物館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