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8.144.10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苏联 的原始碼
←
苏联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苏联1.jpg|缩略图|苏联:是一个存在于1922年至1991年的[[联邦制]][[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佔有[[东欧]]的大部分,以及几乎整个[[中亚]]和[[北亚]];陆地与[[挪威]]、[[芬兰]]、[[波兰人民共和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匈牙利]]、[[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国|蒙古]]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接壤;而与[[瑞典]]、[[日本]]、[[美国]]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Audio|Ru-CCCP.ogg|<small>(发音)</small>),简称'''苏联'''(СССР/|USSR),是一个存在于1922年至1991年的[[联邦制]][[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佔有[[东欧]]的大部分,以及几乎整个[[中亚]]和[[北亚]];陆地与[[挪威]]、[[芬兰]]、[[波兰人民共和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匈牙利]]、[[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国|蒙古]]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接壤;而与[[瑞典]]、[[日本]]、[[美国]]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起源自1917年的[[1917年俄国革命|俄国革命]],[[俄罗斯帝国]]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后,[[俄国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成立,但仅执政了不到8个月,[[布尔什维克]]便很快从临时政府手中夺取政权并于[[1917年俄国立宪会议选举|选举]]后武力解散[[俄国立宪会议]],史称[[十月革命]]及[[一月剧变]];之后俄国发生[[俄国内战|内战]],[[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联红军|红军]]击败了[[白军]]以及[[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国内战|协约国的武装干涉]]。1922年12月,[[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俄罗斯]]、[[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和[[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併,成立首个以社会主义为理念的国家——苏联。 第一任苏联领导人[[弗拉基米尔·列宁]]于1924年去世后,党总书记[[约瑟夫·斯大林]]从一连串的权力斗争中胜出,取得了领导权。斯大林以[[计划经济]]作保障,在欧美经济危机期间推行惊人的大规模重工业化,但也进行多次[[大清洗]],导致逾百万人在政治斗争中被整肃或被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于1939年和德国共同瓜分了[[波兰第二共和国|波兰]]、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处理。不过很快两者关系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国等轴心国入侵,历经了4年激烈的战事后取得了胜利,与[[美国]]一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的两个国家,被称为[[超级大国]],同时因出兵击败纳粹德军,在战后得以控制东欧大部分国家,并与美英法盟军一起瓜分德国占领区。 苏联而后与卫星国组成的[[华沙条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华约),与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对峙,这两大军事集团在[[冷战]]时期于全世界展开[[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政治斗争,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级资源价格回落,此时的苏联大力施行福利国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压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File:列宁1.jpg|缩略图|左|列宁:1917年3月,俄罗斯帝国爆发二月革命,导致沙皇下台,俄罗斯帝国解体。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并存的局面。最后以列宁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左翼(布尔什维克)联合其它极左翼政党在圣彼得堡发动起义,于1917年11月7日从临时政府手中夺取政权,史称“十月革命”。]] 在1980年代末,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试图进行改革政策,将国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宽对东欧等其他卫星国的控制,却导致苏联在1991年[[苏联解体|解体]],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叶尔钦]]所领导的[[俄罗斯|俄罗斯联邦]]继承了苏联主要的军事、经济和国际地位,但人口损失近半的情况下,苏联建立的红色秩序已经不复存在,原为苏联卫星国的东欧国家也纷纷加入以[[美国]]和[[欧盟]]为首的[[北约]]。 儘管[[苏联宪法]]规范苏联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为中央政府权力高度集中,并奉行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的[[社会主义]]制度及[[计划经济]]政策,<ref>Bridget O'Laughlin(1975)''Marxist Approaches in Anthropology''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Vol. 4: pp. 341–70(October 1975,doi:10.1146/annurev.an.04.100175.002013).<br />William Roseberry(1997)''Marx and Anthropology''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Vol. 26: pp. 25–46(October 1997,doi:10.1146/annurev.anthro.26.1.25)</ref>由[[苏联共产党]][[一党执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ref>[http://www.qulishi.com/article/201803/279457.html 苏联在联合国一直拥有三个席位,俗称“一国三票”,这是为什么?]</ref>
返回「
苏联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