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9.134.14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荀子 的原始碼
←
荀子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hilosopher |region = [[中國]] |era = [[戰國]] |image_name = |image_size = 220px |image_caption = 清宫殿藏畫本 |name =荀況 |birth_date =約前316年 |birth_place =[[趙國]] |death_date =約前237年 |death_place =[[楚國]][[蘭陵縣|蘭陵]] |school_tradition = [[儒家]] |main_interests = [[倫理學]]、[[政治學]] |notable_ideas = [[性惡論]]、禮治、天人之分 |influences = [[孔子]]、[[子弓]] |influenced = [[韓非]]、[[李斯]]、[[浮丘伯]] |box_width = 20em }} {{儒学}}'''荀子'''('''譯音: Xunzi''' )({{bd|前316年|?|前237年|?|catIdx=荀}}),名'''況''',受尊稱為'''荀卿''',因漢代人避[[漢宣帝]]劉詢的諱,又稱'''孫卿'''<ref name="張">{{cite book|author=張祥龍|title=《先秦儒家哲學九講:從《春秋》到荀子》|publisher=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location=桂林|year=2010|isbn=9787563391653|language=zh-hans}}</ref>{{rp|273}},中國[[戰國]]時代[[儒家]]學者和思想家,[[趙國]]人,曾擔任[[齊國]][[稷下學宮]]祭酒、[[楚國]][[蘭陵縣|蘭陵]]令,到趙國、[[秦國]]遊說[[諸侯]],宣揚儒學和傳授[[六經]],批評[[子思]]、[[孟子]]等其他儒者及[[墨家]]、[[道家]]等其他學派,有[[韓非]]、[[李斯]]等弟子,著作後世編為《[[荀子 (書)|荀子]]》一書。 荀子祖述[[孔子]],重視道德倫理,提倡[[仁]][[義]]、禮義和[[忠]]信,集先秦禮論之大成,重視以禮修身和禮制教育。他相信[[性惡論]],人與生俱來本無道德,若放縱情欲不加節制,將互相仇恨和鬥爭;道德價值是後天人為建構的,由聖人創造,以規範和美化人性。荀子重視人的[[理性]]和學習能力,認為善行是後天學習而得的,人人都有學習禮義的能力;君子應憑著個人修養,鍥而不捨的努力,日積月累養成美德。政治上荀子提調尊君,強調君主確立社會秩序與道德教化的作用,彰顯儒家的聖王理想與[[政教合一]]的觀念。荀子主張任用賢能,國君把政務交與大臣處理;國家要控制思想,打擊異端邪說,以法律補充禮制以維繫社會秩序。自然論方面,荀子傾向[[唯物主義]],認為天地並無意志,不信[[天人感應]]和鬼神之說,提出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荀子受譽為一代大儒,地位崇高,對後世特別是漢代的儒學思想與政治文化影響頗深,在宋、元、明三朝曾從祀於[[孔廟]];但因其性惡論及曾抨擊孟子,自宋代以來也受不少儒者批評,被視為孔門異端,甚至是[[法家]]人物。
返回「
荀子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