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52.14.116.23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莆仙戏 的原始碼
←
莆仙戏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D9D919" align= center| '''<big>莆仙戏</big> ''' |- |[[File:莆仙戏.jpg|350px|缩略图|居中|[http://fjpt.wenming.cn/jdtp/201601/W020160126547463591163.jpg 原图链接][http://fjpt.wenming.cn/jdtp/201601/t20160126_2300562.shtml 来自 莆田文明网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CDCDCD"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莆仙戏 '''外文名称''':PuXianXi '''发 源 地 ''':福建莆田市 '''起源时间''':唐朝 '''荣 誉''':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典剧目''':状元与乞丐、春草闯堂等 '''著名演员''':王少媛 '''传承机构''':福建省莆仙戏剧院、莆仙大剧院 '''申报地区''':福建省莆田市 '''批准时间''':2006年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编号''':Ⅳ-3 |} '''莆仙戏'''原名兴化戏,[[福建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南宋]]时期,在宋杂剧的影响下,福建[[莆田]]、[[仙游]]一带出现了将[[歌舞]]念白综合起来搬演故事的兴化杂剧。明代初年,兴化杂剧吸收[[昆山]]、[[弋阳]]、[[余姚]]、[[海盐]]等声腔的[[艺术]]因素,形成兴化腔,用以演出兴化戏。明清时期,这一戏曲样式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54年,兴化戏正式改称莆仙戏。莆仙戏主要流行于[[福建]][[莆田]]、仙游地区,在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也有流传。 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五千多个,其中《[[王魁]]》、《[[张协状元]]》、《[[刘知远]]》、《[[蔡伯喈]]》等剧目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南戏的艺术风貌,连演七天的“连戏”明显保留着[[中国戏曲]]初期的表演形态。 在莆仙戏的表演体系中,有一些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程序动作,如牵步蛇、雀鸟跳、扫地裙、摸田螺、七下溜等,还有一些动作遗留着傀儡戏表演的痕迹。莆仙戏的唱腔结构属于曲牌体,有音乐曲牌一千多支,锣鼓经三百多种。 莆仙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扎根于民间土壤之内,积淀着由宋到清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戏剧[[艺术]]因子,传递出丰富的信息,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形态的“活化石”。此外,莆仙戏对莆田、仙游地区的民俗、语言、社会心理、生活习惯、文化艺术等也具有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莆仙戏人才流失严重,后继乏人,传统的表演艺术濒临失传,[[脸谱]]、服饰和音乐声腔正在被外来剧种和其他艺术形态同化,艺术的独特性正在削弱。莆仙戏这一古老的剧种正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扶持和保护。 2006年5月20日,莆仙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Ⅳ-3<ref>[http://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13141 莆仙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ref>。 2019年11月,莆仙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返回「
莆仙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