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7.154.24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藻礁 的原始碼
←
藻礁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藻礁00.jpg|400px|缩略图|右|藻礁[https://eventsinfocus.org/issues/ 照片來自]]] [[File:藻礁16.gif|350px|缩略图|左|藻礁[http://algalreef.weebly.com/214882877134299309772099820296.html 照片來自]]] '''藻礁'''是由植物造礁,如紅藻門的[[珊瑚藻]]、[[綠藻門]]的[[仙掌藻]]等,每年一層一層慢慢長,累積的速率很慢,約每十年才會增加一公分,其周而復始慢慢的沈積成礁體,可說是地球環境變遷所遺留下來的珍貴紀念物,其發育過程亦是台灣西部海岸變遷的證據。 在連綿沙質的臺灣西海岸中,桃園一帶確有多段海岸是礫石灘,一顆顆的石頭提供了穩固的基質,配合適合的漂沙環境,讓珊瑚藻可以附著生長,這也是為什麼桃園海岸,可以見到大片藻礁生長的原因之一。<ref>[https://www.tycg.gov.tw/ch/home.jsp?id=10453&parentpath=0,10403,10449 桃園海岸珊瑚藻礁地形],藻礁-桃園市政府</ref> 藻礁,是由「[[無節珊瑚藻]]」在硬基質上形成的生物礁,無節珊瑚藻會形成由碳酸鈣組成的骨架,經過長年的累積,構築出多孔隙的礁石地形,並成為潮間帶生物的棲息地。不過,與珊瑚礁不同,珊瑚藻對環境的耐受度比較強,能夠生長在光線昏暗的深水地區、易受浪潮打擊的[[潮間帶]]區、鹽度變化較大的泥沙岸以及濁度和營養鹽濃度高的河口環境中,也因此發展出與珊瑚礁不同的生態體系。 此外,藻類造礁過程相當緩慢,可能20年還成長不到1公分,相比於珊瑚礁平均年成長1公分,藻礁更為稀有特別;長期研究藻礁的特生中心棲地生態組副研究員劉靜榆曾表示,大面積的藻礁地形較為罕見,全台灣更是只有桃園的海岸是以藻礁地形為主,延伸北海岸的礁岩地形,已經有50%以上是珊瑚礁,到了東部海岸,則有90%以上是珊瑚礁地形。 而桃園獨特的藻礁地形也孕育出獨特的生態系,因為珊瑚藻的環境耐受性較強,能夠忍受濁度與鹽度較高的沙岸環境,使得桃園海岸形成沙岸、礁岩共構的地形,支撐沙岸生物與礁岸生物兩大不同的生態系,因此生物的物種類群及多樣性都與其他生態系不同。<ref>[https://eventsinfocus.org/issues/7145917 什麼是藻礁?],藻礁-焦點事件</ref>
返回「
藻礁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