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8.47.15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蛙壺菌 的原始碼
←
蛙壺菌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蛙壺菌'''<br><img src="https://c.share.photo.xuite.net/gecko20019/1c3c807/11939867/573659628_m.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blog.xuite.net/gecko20019/twblog/135786565 圖片來自xuite]</small> |} '''蛙壺菌'''是一種[[壺菌門]][[真菌]],可以引起[[兩棲類]]的[[壺菌病]]。它們最初是於1998年發現,在其後的十年內,造成了大量兩棲類的死亡,引發多個[[物種]][[滅絕]],是為[[全新世滅絕事件]]之一。 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的入侵物種專家小組(ISSG)列入[[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兩棲類共有12科38種會感染壺菌病,包括蛙科動物和樹蟾科青蛙,蟾蜍,蠑螈和無肺螈科<ref>{{cite book |author1=Daszak P |author2=Berger L |author3=Cunningham AA |author4=Hyatt AD |author5=Green DE |author6=Speare R |titl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amphibian population declines |date=1999 |location=Institute of Ecology, University of Georgia, Athens, GA 30602, USA.}}</ref> 一些兩棲類物種具有天生的[[免疫]]能力。就算一些患上壺菌病的物種,也能夠生存下來,顯示出[[演化]]性選擇的痕跡或[[等位基因]]。不過另一個解釋卻指一些蛙壺菌的形態並非真正的[[病原體]]。
返回「
蛙壺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