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52.14.255.12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见证中国制造业崛起之路 的原始碼
←
见证中国制造业崛起之路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每个国家的制造业都需要检测认证,对制造企业来说,检测认证是其产品快速进入国际市场必不可少的一环。 1979年至1991年期间,中国内地沿海地区的制造企业承接了来自香港的纺织、玩具、钟表、消费电子、小家电等轻工产品的加工制造。1992年至2001年期间,来自中国台湾地区、日本、韩国的电子、通信、计算机产业的低端加工和装配业占据中国制造的主要潮流。 然而,当时加工制造业产品想要出口并非易事,需要经过国际权威机构的认证。这是一道软性的“绿色壁垒”。国际上知名的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纷纷进入中国。 检测行业最早进入中国是在1980年代。当时,国务院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多次发布意见和出台措施,鼓励外资检测检验认证机构进入中国,UL便是最早进入中国的一批相关机构之一。 作为在北美地区乃至全球知名的第三方安全认证机构,UL认证是当时中国沿海地区迅速兴起的来料加工的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一环。 1980年,当时的广东商检局机电处曾向国家商检局发函,报告若干地方企业因为缺少国际机构认证,出口北美市场受阻。除此之外,深圳、东莞、中山、惠州等地在此后不久也陆续咨询广东商检局,了解申请 UL 认证事宜。 因此,从当年4月至10月,广东商检局与相关人员进行了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直到11月份,双方终于达成一致,一项中美在检测认证领域的合作正式开启。越秀电线厂成为迄今可以查询到的最早的 UL的中国客户。此后,UL认证伴随中国制造企业出口北美市场的历程。 周威方指出,UL的认证标志是这些企业进入北美市场的“敲门砖”,很多海外采购商会强制性要求制造商必须通过UL的测试才能出货。另外一方面,北美消费者对产品安全都十分重视,挑选商品时都会查看是否有第三方的认证标志。 2001年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进入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时期,为外资企业提供的营商环境也愈发改善。在周威方看来,中国基础设施成熟,产业体系和设施体系十分完善,各地区人才布局不断优化,为外企提供了很多便利,也能更自由地选择投资地点。 2003年,UL与中国检验认证集团(CCIC)成立合资公司——苏州UL 美华认证有限公司(UL-CCIC),意味着外资的投资目的地不再集中于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也为之后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伴随着与国际交流的增多,中国企业对国际标准的认知也在改变,逐渐意识到认证对于推动产品出口和品牌建设的积极作用。周威方认为,这是UL进一步发展的契机。他表示,在千变万化的市场里,如何能更好、更快速、更全面地帮助这些中国企业,是UL考虑得最多的问题,也是UL逐步加码中国市场的原因。 这一点,从UL在中国市场的布局可以略知一二。2009年大中华地区规模最大的光伏实验室UL“光伏卓越技术中心”在苏州成立;2013年,UL旗舰级实验室苏州绿色高科技运营中心正式全面启动;2016年,UL高新科技检测实验室在松山湖投入运营;2019年8月,UL成立了中国投资公司。 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迎来了新一轮的产业升级。从原来单纯依靠成本优势参与竞争,到加大力度投入研发、进行技术创新、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制造业进入以创新为主的阶段。如今,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已逐渐主导中国的出口。2018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达30%,一般贸易比重达到57.8%。 在见证中国制造一步步做大做强和转型的过程中,UL公司也紧密顺应产业的升级,与时俱进。UL现在提供的服务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安全认证的范畴,还涵盖了性能测试、全球市场准入、化学品合规及 EHS(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软件,线上线下培训等诸多领域,为企业提供一整套产品生命周期的全方位服务。 周威方表示,这主要源于制造业转型的覆盖面太广。以生产为例,原来企业是生产制造,现在则转到“质造”和“智造”。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就已经不再是生产本身的问题,而是牵涉到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要了解目标市场需求,研发阶段要谨慎评估供应链的风险,产品售后要进行追踪检测,每一个步骤对企业来说都很重要。 “当产业转型从原来的生产制造变成质量制造、智慧制造,很大程度上是对整个产业链的转型,而不是只是某一个生产环节的转型。”周威方强调。
返回「
见证中国制造业崛起之路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