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52.14.114.23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諡號 的原始碼
←
諡號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諡號'''<br><img src="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755708307d8d40408101e08542f73a37"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daydaynews.cc/history/97446.html 圖片來自daydaynews]</small> |} '''諡號'''({{標音|諡|shì|注音=ㄕˋ|中古=zsjiih}})為[[東亞地區]]古代[[君主]]、[[諸侯]]、[[大臣]]、[[皇后|-{后}-]][[妃嬪|妃]]、[[權貴]]、[[比丘|僧]][[道士|道]]等死後,政府依其生平功過與品德修養,另起稱號,以名寓評,是為諡號。有此風俗的地區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但也有例外:[[春秋時代|春秋]][[戰國時代|戰國]]時的[[吳國]]、[[越國]]及[[秦朝]]君主不用諡號。 根據[[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考古研究,此風俗約於[[周穆王]]前後普及。謚號通常用於尊稱古代帝王、大臣、[[學者]]和貴族;有些名人的諡號由於久經使用,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諸葛亮|諸葛武侯]](諸葛亮)、[[韓愈|韓文公]](韓愈)、[[曾國藩|曾文正]](曾國藩)、[[岳飛|岳武穆]](岳飛)等。 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再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後期,賜諡權由[[皇帝]]包攬,取決於「聖裁」。-{謚}-號、-{諡}-號二詞古文通用。據[[臺灣]]著名[[家譜]]學家[[廖慶六]]認為,在[[繁體中文]]使用上,「-{謚}-」為一般[[道士]]作法事時的隨口表揚,「-{諡}-」則為政府機關的榮賜褒揚。
返回「
諡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