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06.2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野草莓运动 的原始碼
←
野草莓运动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野草莓运动7.jpeg|有框|右|<big>野草莓运动</big>[http://photocdn.sohu.com/20140324/Img397110172.jpg 原图链接][http://roll.sohu.com/20140324/n397110168.shtml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野草莓运动''',为2008年11月6日起,在[[台湾]]发起的社会运动。中国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访台进行第二次江陈会谈期间抗议运动。抗议行动主要参与者为[[学生]],主要发起人之一、台大社会系助理教授李明璁透过PTT网络串连,号召数千名民众自2008年11月6日至2009年1月于行政院前、[[中正纪念堂]]、全台各地及校园,以静坐及示威游行方式抗议行政滥权,要求警政署长王卓钧下台。 该年11月3日-7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访台。此举引发国内独派人士不满,因此在[[陈云林]]访台期间,所到之处皆有群众抗议。部分学界及社运团体对警方处置高度不满,多所大学[[教授]]、社运人士于11月6日凌晨,在PTT上共同发表“1106行动声明”,号召百人于11月6日(星期四)上午于行政院门口,预计以快闪行动抗议 。然而,现场同学突发决定在行政院门口坐下“等待”[[官员]]的回应直至警方驱离,开启了野草莓学生运动的序幕。 尽管学生坐了下来,但因为11月10日开始各校将陆续进入期中考,因此同学们并没有打算“长期抗战”,更没有升高抗争规模的准备。我们可以从11月6日当晚在行政门口,不断向群众[[广播]]呼吁停止捐款的动作可以得到明证,发起行政院门口聚集的活动,没有做好发展成为大规模学运的准备。特别是警方一直到11月7日中午都没有驱离行动,学生与聚集群众已呈现陆陆续续散去的迹象,[[学生]]的抗争似乎就随着警方的冷淡逐渐散去。 “迫于压力临时组织”是造成野草莓学运陷入内耗而溃散的表象原因<ref>[https://history.sohu.com/20140325/n397106890_5.shtml 从野百合到野草莓:20年台湾青年学运反思 ],搜狐,2014-03-25</ref>,野草莓学运的性质是属于[[政治]]冲突的运动,而非特定议题倡议的社会运动,这也与2000年之后,社会运动兴起的一波“去政治化”思维相违,因此在野草莓学运期间,同学们始终困于如何重心定位政治运动与[[社会运动]]的关系与差异,整个在广场时期的“运动发展”,始终困扰著如何整合起分歧的运动想像。决策帐棚内一次又一次的内斗式的辩论、不同意见领袖间私下合纵连横的动员串连,无非都企图降低这场运动特殊发生条件所招致的复杂性:划定参与者的界线、稳定决策机制、澄清各路来者的目的以定位运动。但在没有信任基础的运动开幕式中,注定了不可能期待在理想的沟通情境中达致共识,野草莓学运的“先天结构”,已然暗示了会在内耗中进行的命运。然而,几近无架构的“共同参与、集体决策”以及“政治/去政治”的循环式辩论消解了这场运动的动能,却也开启同学们[[意识]]到,重新串联各校异议性团体、建构沟通平台,以及积极倡议以政治改革为学生运动导向的重要性。一定意义上,野草莓学运可以视为往后几年以政治改革或政治议题为诉求、串联的学生运动,阶段性的开场。
返回「
野草莓运动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