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107.3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隋代 的原始碼
←
隋代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noteTA |1=zh-hans:于阗;zh-hk:于阗;zh-tw:于阗; |G1=单位 }} {| class="infobox bordered" style="align: right; width: 20em; font-size: 90%; text-align: left; float: right;" cellpadding="3" |- ! colspan="2" style="background:#fca; font-size:120%; text-align:center;"| 隋 |- | [[首都]] || [[长安]][[大兴城]]<br/>581年-605年<br/>东都[[洛阳]].[[隋炀帝]]于大业元年(605年)移都东都[[洛阳]]<ref>《隋书·地理志中》:「河南郡旧置洛州。大业元年移都,改曰豫州。」</ref>。616年隋炀帝命[[杨侗|越王侗]]留守东都洛阳,自己率众前往[[江都]](今江苏扬州)。619年[[隋炀帝]]死于江都兵变,[[王世充]]、[[元文都]]与[[卢楚]]等人拥立越王侗为帝,仍都洛阳< name="越王侗传"/><br/>605年-619年 |- | [[中国君主列表|君主]]<br /> -开国君主 -灭亡君主 | 共4位<br />文帝[[杨坚]]<br />恭帝[[杨侗]] |- | '''成立''' || [[581年]]<br />[[北周静帝]]禅让杨坚。 |- | '''灭亡''' || [[619年]]<br />[[王世充]]废杨侗,自立为帝。 |- |} '''隋代''',也就是'''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国历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的朝代,史学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称[[隋唐]]<ref name="承先启后的历史地位">高明士(2006年):《隋唐五代史》第一章〈导论-隋唐史的特质〉,第一节〈承先启后的历史地位〉,第3页-第101页。</ref>。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杨坚受禅建立隋朝,至619年[[王世充]]废隋恭帝< name="越王侗传"/>{efn|name="两个隋恭帝"}}[[杨侗]]为止,国祚39年< name="隋末叛乱与隋的灭亡"/>。杨坚属于[[北周]]的[[关陇集团|胡汉关陇世家]],于[[北周宣帝]]继位后逐渐掌握周廷。幼年的[[北周静帝]]即位后,身为[[外戚]]的杨坚控制朝政,先后平定[[尉迟迥]]、[[司马消难]]等反杨叛军。581年北周静帝禅让给杨坚,北周亡,杨坚定国号为「隋」<ref name="隋国号">《[http://www.sui.org.cn/xwzx/show.php?bh=186 隋、随一家]》、《[http://www.sui.org.cn/ssqy/index.php?flbm=0201 隋氏历史之迷]》:杨坚的爵位是随国公,依照惯例应将国号定为「随」,但「随」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稳定的意思,于是他去掉「辶」,以「隋」这个新字作为王朝名。</ref>。依据[[五行]]相生的顺序,[[北周]]的「木」德之后为「火」德,因此隋朝以火为德运并选取与火德对应的红色为正色。<ref>{{Cite journal|title=陈元-台北故宫藏宋元明帝王画像与其隐喻的王朝正统性, Zhongguo wenhua 中国文化 [Chinese Culture] 44 (2016): 137-53|url=https://www.academia.edu/29963411/%E9%99%B3%E5%85%83-%E8%87%BA%E5%8C%97%E6%95%85%E5%AE%AE%E8%97%8F%E5%AE%8B%E5%85%83%E6%98%8E%E5%B8%9D%E7%8E%8B%E7%95%AB%E5%83%8F%E8%88%87%E5%85%B6%E9%9A%B1%E5%96%BB%E7%9A%84%E7%8E%8B%E6%9C%9D%E6%AD%A3%E7%B5%B1%E6%80%A7_Zhongguo_wenhua_%E4%B8%AD%E5%9C%8B%E6%96%87%E5%8C%96_Chinese_Culture_44_2016_137-53|last=Chen|first=Yuan Julian|language=en}}</ref>隋文帝于587年废除[[后梁 (南朝)|后梁]],于589年[[隋灭陈之战]]攻灭[[南朝陈]],俘虏[[陈后主]]。隔年9月,控制岭南地区的[[洗夫人]]归附隋朝。至此,天下一统,隋朝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统的国家< name="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name="隋朝的建立"/>。 隋文帝总结历朝兴亡的原因,维护与农民的关系,调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这些使社会矛盾趋于缓和,经济、文化得以迅速成长和繁华,开创出[[开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年刚愎自用,提倡严苛重刑<ref name=autogenerated3>《隋书·刑法志》:「盗一钱以上弃市,三人共盗一瓜均死,事发即时行决」</ref>,因猜忌而大杀功臣<ref name=autogenerated2>《隋书·高祖纪》:「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ref>,国力开始衰退。隋文帝的次子杨广争夺长子[[杨勇 (隋朝)|杨勇]]的太子位获胜。604年隋文帝去世,杨广继位,即隋炀帝。[[隋炀帝]]为了巩固隋朝发展,兴建许多大型建设,又东征西讨,隋朝发展到极盛。然而隋炀帝好大喜功,严重耗费隋朝国力,其中又以[[隋与高句丽的战争|三次东征高句丽]]为最甚,最后引发[[隋末民变]]。616年隋炀帝离开东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苏[[扬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发动兵变,杀隋炀帝;隋恭帝[[杨侑]]禅让[[李渊]],李渊正式称帝,建立[[唐朝]];隔年,[[王世充]]拥立的隋恭帝[[杨侗]]也被废,隋朝亡。隋末群雄割据的局面,最终也为唐朝所终结< name="隋末叛乱与隋的灭亡"/>。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确立了影响后世深远的[[三省六部制]],以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制定出完整的[[科举制度]],以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能力< name="承先启后的历史地位"/>< name="隋朝简介"/>。另外还建立政事堂议事制度、监察制度、考绩制度,这些都强化了政府机制,深刻影响到[[唐朝]]与后世的政治制度<ref name="隋朝简介">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 〈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建与发展〉,1页</ref>< name="承先启后的历史地位"/>。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制< name="输籍制"/>等清差户口措施,以增加财政收入。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开皇之治]]< name="隋朝的建立"/>。 为了巩固隋朝发展,[[隋文帝]]与[[隋炀帝]]兴建举世闻名的[[隋唐大运河]]、[[长城#隋长城|隋长城]]、[[驰道]]以及[[大兴城]]与东都[[洛阳]]。这些都提升了位于[[渭河平原|关中]]的隋廷对北方地区、关东地区与江南地区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经济、文化与人民能顺利交流,还诞生出经济重镇[[江都]](今[[扬州]])。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当时周边国家和境内的[[少数民族]]如[[高昌]]<ref>《隋书·西域传》:「明年,伯雅来朝。因从击高丽,还尚宗女华容公主。......袭缨解辫,削衽曳裾,变夷从夏,义光前载。可赐衣冠之具,仍班製造之式。并遣使人部领将送。被以采章,複见车服之美,弃彼毡毛,还为冠带之国。」</ref>、[[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与内属的东[[突厥]]<ref>《隋书·北狄传》:「大业三年四月,炀帝幸榆林,启民及义成公主来朝行宫,前后献马三千匹。......(启民可汗)臣今非是旧日边地突厥可汗,臣即是至尊臣民,至尊怜臣时,乞依大国服饰法用,一同华夏。臣今率部落,敢以上闻,伏愿天慈,不违所请。」</ref>等国都受隋朝文化与典章制度的影响,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为著名< name="隋朝简介"/>。 隋朝结束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奠定日后大唐盛世的基础,对中国历史的意义重大< name="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朝对于外族文化的接受度高,并与汉族文化融合,与唐朝合为中国历史上较为开放的朝代<ref>王小甫(2008年):《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开明开放》〈自序〉,第2页。</ref>。
返回「
隋代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