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8.117.25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战友之歌)催人奋进(霍为革) 的原始碼
←
(战友之歌)催人奋进(霍为革)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战友之歌)催人奋进'''<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25588027/pexels-photo-25588027.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战友之歌)催人奋进》'''是[[中国]]当代作家霍为革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战友之歌)催人奋进=== “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你来自边疆,他来自内陆,我们都是人民的子弟……”伴随着豪迈的歌声,一排排头戴“参战老兵”帽盔,一行行身穿“退伍不退色”军服的老兵们,正迈着稍显老态的步伐,走向聚会礼堂。这是一年一度“八一建军节”退伍军人例行的[[纪念]]活动,战友们见面就问:“兄弟,好久不见了,在忙啥”?“老战友,近来身体还好吧?!”这一声声的“兄弟!”这一个个的“军礼”!顿时把我的思绪又拉回到了四十多年前那场南疆保卫战的岁月,如烟往事,历历在目。 1979年1月17日,我与老同学、好战友朱安庆响应中央军委的号召,踊跃报名请战。我们全团70名被光荣挑选支边的战友中,既有南京军区高官的子弟,也有某军分区副司令员的儿子。我们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家都严格遵守部队的纪律,谁也没提前写信告诉自己的家人。我们从南京镇江小衣庄高炮部队出发,踏上了开赴南疆的猎猎征程。 那时候部队行动通常都是乘拉货的闷罐车。白天,我们用背包当凳子坐;夜晚,我们打开背包拥挤在车厢里,为了节省空间,我和朱安庆就只解开一个背包睡觉,俩人紧紧地挨着盖一床被子过夜。一路上,我们每天只下车吃一顿热饭菜,其它两餐都是面包、香肠和榨菜。我们的专列没有打破正常的客、货运秩序,列车总是走走停停,经过4天4夜的长途跋涉,专列终于抵达了广西南宁站,并[[开始]]按兵种点将分兵。几天的日夜兼程,我和朱安庆同学加战友的兄弟情谊更加深厚,真是难舍难分。随后,他被分到了师直高炮营,我则分到了地炮团,我们俩又各自乘军车前往400里外的广西东兴县驻地。从此,相濡以沫的好兄弟就这样各奔战场再难见面了。 开战前,我这个原南京高炮部队的通讯修理技工、团里的文体骨干,被挑选担任了广西边防一师炮团电影组的放映员兼播音员。1979年2月12日至2月1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教唱了《解放军歌曲》新年第1期发表的《战友之歌》(刘苗鑫、杜奇词,杜兴成曲),一天播放两次,歌声顿时传遍大江南北,在全社会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你来自边疆,/他来自内陆,/我们都是人民的子弟。/战友,战友,/这亲切的称呼,/这崇高的友谊,/把我们结成一个钢铁集体。/战友战友目标一致,/[[革命]]把我们团结在一起,/同训练,同学习,/同劳动,同[[休息]],/同吃一锅饭,同举一杆旗。/战友,战友,/为[[祖国]]的荣誉,/为人民的利益,/我们要并肩战斗夺取胜利!” 多么贴切的歌词,多么豪迈的旋律。“战友,战友,”这一声声的呼唤恰似战前最亲切的号召,“战友,战友,”这一阵阵的战歌就是战前最有力的动员。而更加巧合的是,就在电台“每周一歌”教唱完《战友之歌》的最后一天,1979年2月17日早上6点40分,保卫边疆的自卫还击战打响了。摩拳擦掌的战友们在《战友之歌》的鼓舞下,团结战斗冲锋陷阵,当有战友负伤时就拿出自己的急救包为战友包扎,每当看到身边的战友牺牲倒下时,更是义愤填膺同仇敌忾奋勇杀敌,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夺取了自卫还击战的最后胜利。 在这场南疆自卫还击战中,我们边防一师就涌现出了“战斗英雄”李作成(时任三团八连连长,现是上将军衔,联合参谋部参谋长)。我的好战友好兄弟朱安庆战前被调到了步兵团,并且在开战后的一次战斗中英勇杀敌光荣负伤,荣立了三等战功。 我们非常怀念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友兄弟们,他们青春年少的身影时不时都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已经多次组织并相邀赴广西防城等烈士陵园,缅怀和祭奠牺牲的战友兄弟。同时,也曾组织战友们去当年驻防过的村寨,慰问和感谢那时乡亲们对部队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 [[时光]]荏苒,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但丝毫没有淡化昔日战友们的兄弟情谊,每次聚会大家定要情不自禁地唱起《战友之歌》,在“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的声声呼唤中,战友们的兄弟情谊更加深厚,更加浓烈,更加紧密。可以说,《战友之歌》已经融入到了我们每个曾经当过兵的人的血液里,不管是大的聚会活动还是几个战友会面小坐,饭前酒后我们总会热血沸腾慷慨激昂高歌一曲。有位战友曾这样感慨道:“《战友之歌》是所有歌曲中传唱频率最高的,它被翻唱的次数已经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还有一位老兵在敬酒时十分激动地对大家说:“我们要感谢《战友之歌》的作者给我们写了这么一首好歌,他拥有九千万的粉丝呢!因为我们所有当过兵的人和今天还在部队服役的人加起来就这个数。” 的确,两位战友表达出了我们退役军人对这首经典歌曲最真实中肯的评价!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战友之歌》不愧为上个世纪后半叶部队歌曲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而《战友之歌》的作者杜兴成同志正是那个年代中最有人生价值的文艺家代表。原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曾为杜兴成同志题词:“战友之歌,催人奋进,书敬军旅作曲家杜兴成同志”。 今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征程中,我们这些鬓发虽白的参战老兵,一定会老有所为,一定会继续高唱《战友之歌》并肩战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争取更大的胜利!<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0840274 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霍为革,1959年生于浙江金华。1978年入伍,1979年参加自卫还击战,时任广西边防一师炮团电影组放映员兼播音员。有诗文、歌曲发表于报刊。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战友之歌)催人奋进(霍为革)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