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3.124.8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三字经》 的原始碼
←
《三字经》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三字经1.jpg|缩略图|三字经[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4267897763&di=3ee05ea31718890078628dfa29688a77&imgtype=0&src=http%3A%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2Fimages%2F20181219%2F5def500ebf154dd7a7b18afdae403e10.jpe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C8%FD%D7%D6%BE%AD&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111111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字经》'''(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49/fd82xsjFieoPtgqj_2WZk11qRRDAydgZYvvK_nI0fbrWoYoC1lZCZwh8XL3IGLIXqCZYq9MOFuAzzkX_jxbV27NFKo-i4g 三字经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15-07-03] </ref> ==原典作者==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但是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鄞县)人。 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节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二十年。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相传《三字经》为其所著。 王应麟晚年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的时候,编写了一本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据传就是《三字经》。 关于《三字经》的作者及成书时间,还有其他说法。 [[File:三字经2.jpg|缩略图|左|三字经[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4267989852&di=6049467285bcd69d8d35daccba0e3aa3&imgtype=0&src=http%3A%2F%2Fwww.xongju.com%2Fdata%2Fhaosme%2Feditor%2Fpic%2F2017%2F11%2F19%2F20171119164431_9052.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C8%FD%D7%D6%BE%AD&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111111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说是宋代人区适子。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十一中记载:“童蒙所诵三字经乃宋末区适子所撰。适子,顺德登洲人,字正叔,入元抗节不仕”,认为广东顺德人区[[适子]]才是《三字经》的真正作者。 一说是明代人[[黎贞]]。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即以为[[明代黎贞撰]]。 吴蒙校点《三字经》时,结合《三字经》中提到《[[四书]]》以及鼓励仕进等的内容,指出该书“似当作成于元延祐年恢复科举,规定考试程式中《四书》用朱氏集注之后”。同时又提及南宋陈淳用三字句写成的《启蒙初诵》疑似为《三字经》的先河,指出《三字经》从雏形到更定,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 学者张如安根据[[南宋慈溪人桂氏]]《[[家训]]》中的相关记载认为,《三字经》应成书于[[南宋绍熙]](1190年-1194年)至嘉定(1208年-1224年)年间,其时代要早于王应麟(1223年-1296年)和区适子。而宁波是目前已知的《三字经》最早流传的地区。 <ref>[张如安. 历史上最早记载《三字经》的文献——《三字经》成书于南宋中期新说[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2):82-85.]</ref> ===增改作者=== 原典内容之外,后经章太炎等人多次增改,故三字经内容在“叙史”部分,也已包含元、明、清、民国时期。 各版本题名也有差异,例如“三字经注解备要”、“重订三字经”等。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49/73ecOodTIP570MjmBX2geDJLz5tDFm_HhkBXsHw_QKkxNVZmpTa-87TL0JkmzZg6xtys8hrDMmzosfQU4jdiZMYWYc0c9xQoDtc9Pw 《三字经》不同版本的说明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引用日期2012-09-09] </ref> ==注释译文== [[File:三字经3.jpg|缩略图|三字经[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4268091708&di=27a95576c15549e6280a3072b087f379&imgtype=0&src=http%3A%2F%2Fcdnresource.duowan.com%2Fkkccms%2Freplace%2Fimage%2F2018%2F03%2F30%2F292e11ca637f4b49bed129d6a2b9390c.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C8%FD%D7%D6%BE%AD&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111111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解释】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弟”通“悌”,尊敬友爱。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孝悌]]乃一件大事。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解释】中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解释】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解释】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解释】春、夏、秋、冬叫做四季。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解释】东、南、西、北,做“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解释】“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解释】“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解释】太阳行走的轨迹叫做黄道,大地所在的平面位于中间,这个平面叫做赤道。根据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不知道地球是球体,所说的赤道应该就指的是所生活的平面。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 #、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解释】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中国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解释】中国气候冷暖匀称而有霜露。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解释】中国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解释】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解释】中国汉时以辖九州统管全国,现为省,总共三十五个。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解释】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解释】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作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葆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解释】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解释】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解释】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粱,这些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解释】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解释】高兴叫做喜,生气叫做怒,伤心叫做哀,害怕叫做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做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解释】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五行中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解释】在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辨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解释】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解释】中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黏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解释】中国古代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解释】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自己本身,自己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解释】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孙和玄孙。从高祖父到玄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解释】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解释】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解释】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解释】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解释】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已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解释】在六艺中,只有书法现今社会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就可以去研究《[[说文解字]]》,这样对于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帮助的。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解释】中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一定要认清楚,不可搞混乱了。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解释】假如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无从下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许多基本的道理。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解释】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解释】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解释】《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有关孔子言论的一部书。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解释】《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解释】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解释】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解释】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解释】《[[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解释】《[[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解释】《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解释】周公著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解释】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解释】《[[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值得去朗诵。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解释】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辨。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解释】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这些是解释《春秋》的书。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解释】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子书繁杂,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来读,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解释】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解释】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解释】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解释】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解释】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解释】[[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所有的了。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从而结束了它的统治。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解释】汤朝征讨夏朝,定国号为商,过了六百多年,直到纣的灭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解释】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杀死[[纣王]],建立周朝,周朝的历史最长,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解释】自从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而游说之士也开始大行其道。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解释】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春秋时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战国的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解释】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了,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开始大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解释】[[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刘秀推翻更始帝,恢复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光武帝,汉朝延续四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解释】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争夺天下,形成三国相争的局面。后来魏灭了蜀国和吴国,但被司马炎篡夺了帝位,建立了晋朝,晋又分为东晋和西晋两个时期。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解释】晋朝王室南迁以后,不久就衰亡了,继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国都建在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解释】北朝则指的是元魏。元魏后来也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觉篡了位,建立了北周;东魏被高洋篡了位,建立了北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解释】杨坚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隋朝,历史上称为隋文帝。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荒淫无道,隋朝很快就灭亡了。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解释】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最后隋朝灭亡,他战胜了各路的反隋义军,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解释】唐朝的统治近三百年,总共传了二十位皇帝。到唐昭宣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唐朝从此灭亡。为和南北朝时期的梁相区别,历史上称为后梁。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解释】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时期,历史上称作五代,这五个朝代的更替都有着一定的原因。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解释】[[赵匡胤]]接受了后周“禅让”的帝位,建立宋朝。宋朝相传了十八个皇帝之后,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侵扰,结果又成了南北混战的局面。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解释】北方的辽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国家,自称皇帝,最后蒙古人灭了金朝和宋朝,建立了元朝,重又统一了中国。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解释】元朝的疆域很广大,所统治的领土,超过了以前的每一个朝代。然而它只维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解释】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义,最后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建立大明,年号洪武,定都在[[金陵]]。 #、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解释】到明成祖即位后,把国都由金陵迁到北方的燕京。明朝共传了十六个皇帝,直到崇祯皇帝为止,明朝就灭亡了。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解释】明朝末年,宦官专权,天下大乱,老百姓纷纷起义,以闯王[[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攻破北京,迫使[[崇祯皇帝]]自杀,明朝最后灭亡。 #、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解释】清军入关后,清世祖顺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平定了各地的混乱局面,使得老百姓可以重新安定地生活。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解释】顺治皇帝以后,分别是[[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四位皇帝,在此期间,天下太平,人民生活比较安定,国家也比较强盛。 #、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解释】[[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发生了变乱,英军挑起[[鸦片战争]]。英法两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法国神父被杀为由组成联军,直攻北京。 #、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解释】同治、光绪皇帝以后,清朝的国势已经破败不堪,当传到第九代宣统皇帝时,就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 #、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解释】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废除了帝制,建立了宪法,成立了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解释】以上所叙述的是从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国的古今历史,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了解各朝各代的治乱兴衰,领悟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解释】中国的历史书虽然纷繁、复杂,但在读的时候应该有次序:先读《[[史记]]》,然后读《[[汉书]]》。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解释】第三读《后汉书》,第四读《[[三国志]]》,读的同时,还要参照经书,参考《[[资治通鉴]]》,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治乱兴衰了。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解释】读历史的人应该更进一步地去翻阅历史资料,了解古往今来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好像是自己亲眼所见一样。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解释】读书学习,要有恒心,要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思考。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解释】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像孔子这样的圣贤,尚不忘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解释】宋朝时赵中令——赵普,他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天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解释】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解释】东汉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解释】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当照明读书。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两人家境贫苦,却能在艰苦条件下继续求学。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解释】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解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号老泉,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解释】像苏老泉上了年纪,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而我们年纪轻轻,更应该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解释】宋朝有个梁灏,在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在金殿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如他。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解释】梁灏这么大年纪,尚能获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惊异,钦佩他的好学不倦。而我们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立定志向,努力用功就一定前途无量。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解释】北齐有个叫祖莹的人,八岁就能吟诗,后来当了秘书监著作郎。另外唐朝有个叫李泌的人,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而作出诗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解释】他们两个人的聪明和才智,在当时很受人们的赞赏和称奇,我们正值求学的开始,应该效法他们,努力用功读书。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解释】在古代有许多出色的女能人。象东汉末年的[[蔡文姬]]能分辨琴声好坏,晋朝的才女[[谢道韫]]则能出口成诗。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解释】像这样的两个女孩子,一个懂音乐,一个会做诗,天资如此聪慧;身为一个男子汉,更要时时警惕,充实自己才对。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解释】唐玄宗时,有一个名叫刘晏的小孩子,才只有七岁,就被推举为神童,并且做了负责刊正文字的官。 #、晏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解释】刘晏虽然年纪这么小,但却已经做官来,担当国家给他的重任,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只要勤奋好学,也可以和刘晏一样名扬后世。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解释】狗在夜间会替人看守家门,鸡在每天早晨天亮时报晓,人如果不能用心学习、迷迷糊糊过日子,有什么资格称为人呢。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解释】蚕吐丝以供做衣料,蜜蜂可以酿制蜂蜜,供人们食用。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真不如小动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解释】要在幼年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能够学以致用,上替国家效力,下为人民谋福利。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解释】如果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就会得到赞扬,自己的父母也可以得到荣耀,给祖先增添了光彩,也给下代留下了好的榜样。 #、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解释】有的人遗留给子孙后代的是金银钱财,但应该教孩子精于读书学习,长大后做个有所作为的人。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解释】反复讲了许多道理,只是告诉孩子们,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而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是一定要后悔的。<ref>{{ cite web | url=https://sanzijing.51240.com/ | title=三字经 注释译文 | author=便民查询网 | date=2020-07-05 | language= | accessdate= }}</ref> ==作品全文== [[File:三字经4.jpg|缩略图|左|三字经[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4268201483&di=5dcdbfc3c60a8098ed0f7c9f3feb6326&imgtype=0&src=http%3A%2F%2Ffdfs.xmcdn.com%2Fgroup42%2FM02%2FCC%2F09%2FwKgJ81q3VQzyDM_gAADnb3aa_d0487_mobile_large.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C8%FD%D7%D6%BE%AD&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111111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File:三字经5.jpg|缩略图|三字经[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4268317402&di=2e0a5b49f8e4a20eef34753974bcfafa&imgtype=0&src=http%3A%2F%2Fwww.hanfudian.com%2FStorage%2FAlbum%2F201111%2F4c45a6a7919740b0b7794cb85c2b125d.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C8%FD%D7%D6%BE%AD&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111111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File:三字经6.jpg|缩略图|三字经[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4268407354&di=433ae3c5c3a718a9711d87e27f69b8ab&imgtype=0&src=http%3A%2F%2Fimg.taodabai.com%2Fupload%2F1e%2F88%2F1e883befb0de486c9389b70ca24b6e74.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C8%FD%D7%D6%BE%AD&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111111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File:三字经9.jpg|缩略图|左|三字经[https://ss0.bdstatic.com/70cFu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1399278149,3671827161&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C8%FD%D7%D6%BE%AD&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111111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始终。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File:三字经7.jpg|缩略图|三字经[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4268492873&di=dad5cb68945996f8e16d363a87917593&imgtype=0&src=http%3A%2F%2Fwww.huaxia.com%2Fzhwh%2Fwhgc%2Fimages%2F2009%2F05%2F07%2F401133.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C8%FD%D7%D6%BE%AD&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111111 图片来源于网络]]]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File:三字经0.jpg|缩略图|左|三字经[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4268908660&di=4564b6857207496a8644465931e9f5f3&imgtype=0&src=http%3A%2F%2Fm.360buyimg.com%2Fn12%2Fjfs%2Ft1171%2F307%2F469276039%2F524618%2F78223ca8%2F55264dacN86e598ec.jpg%2521q70.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C8%FD%D7%D6%BE%AD&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111111 图片来源于网络]]]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 ;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 ;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File:三字经8.jpg|缩略图|三字经[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4268599189&di=4b6fbe2794b2ecd4cad15d7f0a7844db&imgtype=0&src=http%3A%2F%2Fimg.bimg.126.net%2Fphoto%2FhbHsE2C-3TY2uOzwuML70g%3D%3D%2F641762946901008338.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C8%FD%D7%D6%BE%AD&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111111 图片来源于网络]]]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晏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ref>[李捷译注.百家姓.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1:63-110]</ref> ==视频== {{#iDisplay:f3010cxd3fk | 560 | 390 | qq }} {{#iDisplay:z3071blnte8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010 目錄學總論]] [[Category:090 經學總論【第二法】]]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三字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