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107.3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丹山碧水》 的原始碼
←
《丹山碧水》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丹山碧水'''(又名千佛岩),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宜宾翠屏区[[思坡乡]] 邓银村地界;四川最大的一块独立岩石;距离宜宾20公里(现公路行驶路线为:宜宾-上江北(经五粮液西大门)-思坡乡-金城-邓银村(小学)-沿公路尽头即到达<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40296661.html?fr=search&word=%E4%B8%B9%E5%B1%B1%E7%A2%A7%E6%B0%B4 武夷山有什么美称]百度知道</ref>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img src=" 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ss2.meipian.me%2Fusers%2F15157179%2Fb4cff9c9b3de4bb7b5794d20bbd265d4.jpg%3Fmeipian-raw%2Fbucket%2Fivwen%2Fkey%2FdXNlcnMvMTUxNTcxNzkvYjRjZmY5YzliM2RlNGJiN2I1Nzk0ZDIwYmJkMjY1ZDQuanBn%2Fsign%2F4dc288c81f6263816824a1b0dc83e4fc.jpg&refer=http%3A%2F%2Fss2.meipian.me&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710818215&t=75f4eff8339139401219cbb616f3242b " width="180"></center><small>[]</small> |} == 位置境域 == 四川宜宾丹山碧水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思坡乡邓银村,与萃和村(今翠花村)隔江相望,北宋嘉佑年间,苏轼顺江而下,夜宿牛口庄(今宜宾县萃和村),东坡先生品尝着原“永和糟房”所酿的美酒,抬头远望丹山岩下的岷江碧水,苏翁感慨万千。醉眼朦胧之下,提笔挥毫“丹山碧水”四个字!酒如其文,文如其酒,时至今日还一直镌刻在与翠花村一江之隔的丹山岩下 == 人文背景 == 历代游经此地的文人墨客还有北宋时期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南宋诗人范成大、陆游。明代[[徐霞客]] 沿岷江而上,乘舟经过丹山碧水,在徐霞客给钱谦益的信中提到,“丹山碧水之景,实为壮哉!”此外还有清末民初的包汝谐,民国时期四川军阀杨森从乐山退守宜宾县横江镇,途径牛喜场(今喜捷镇翠花村)时,在丹山碧水右岸留影。巨大的红色山岩不单临江而起,其险峻陡峭更胜下游的“蜀王兵栏”处。山岩四周均是深沟,仅临江的一面有一条山路蜿蜒盘曲而上。整座山岩浑然一体,不与其它山体相连,有人认为它是四川最大的一块独立岩石。岩顶上旧时为古寨子,至今也常年住有人家,公社时代曾是一个农业生产队,七十年代有一县级“麻风”康复医院迁建于上。沿江岩壁的半空中錾有栈道,是旧时的纤夫小径,到此处仅能容一人通行,小径的许多地方还留有船工们拉船纤绳勒进岩石的深痕。丹山碧水 在当地又名“千佛岩”;此处赤岩壁立,高约百米。壁上有很多造像;传说靠像者同乐山大佛为两师徒;师傅造乐山大佛;徒弟则造千佛岩(即丹山碧水);造像分布在距地表高约1.2-8米,东至西宽约60米的岩壁上。造像共13龛,从左至右编为1-13号龛,主要造像69躯(其他造像和画像成百上千),龛坐北朝南,保存尚完整;时至今日;千佛岩前来朝拜的香客络绎不绝,香火旺盛。 == 旅游信息 == 距离宜宾20公里(行驶路线为:宜宾-上江(经[[五粮液]] 西大门)-思坡乡-金城-邓银村丹山生态农业基地(邓银小学)-沿公路尽头即到达)丹山(碧水)生态农业公司现公路只通往岩上;须徒步 步行 一公里(10分钟)才能抵达;沿徒道路狭窄、陡峭崎岖;注意安全!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800 語言、文學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丹山碧水》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