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0.134.16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伊索寓言》 的原始碼
←
《伊索寓言》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伊索四.jpg |thumb|right| [https://www.hkreadingcity.net/sites/default/redirect/getCover.php?file=7395_cover.jpg 原圖連結]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4%BC%8A%E7%B4%A2&rlz=1C1AVFC_enTW864TW864&sxsrf=ALeKk01pa6GNwXpHuCo7IXukYzqZkPcDsg:1601122656988&source=lnms&tbm=isch&sa=X&ved=2ahUKEwjco9jZ5obsAhWmyosBHcIBDC04FBD8BSgBegQIDRAD&biw=1208&bih=569#imgrc=vR8mRPbwgC3shM「圖片來源 」] ]]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中收錄300多則寓言,內容大多與動物有關。故事簡短精練,形象鮮明生動,蘊含哲理,或揭露和批判社會矛盾,或抒發人生領悟,總結日常生活。<ref>[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about/%E4%B8%96%E7%95%8C%E7%B6%93%E5%85%B8%E6%95%85%E4%BA%8B_%E4%BC%8A%E7%B4%A2%E5%AF%93%E8%A8%80.html?id=JA0wngEACAAJ&redir_esc=y 世界經典故事:伊索寓言- Google Books]</ref> 該寓言集通過描寫動物之間的關係來表現當時的社會關係,主要是壓迫者和被壓迫者之間的不平等關係,是西方寓言文學的典範之作。 《伊索寓言》的一系列故事,大都篇輻短小,卻能闡述大道理,深具哲理,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因此成為世界上流傳廣泛的經典作品。 不過早在伊索生前的一兩千年前的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的動物寓言,動物常是寓言故事的主角,除動物之外,植物、工具和自然現象也是寓言故事的主角,根據目前的資料和研究成果,蘇美爾人的動物寓言,很有可能是《伊索寓言》的「原型」。<ref>[http://m.qulishi.com/article/201807/287291.html 《伊索寓言》的作者是谁?《伊索寓言》非一人所著]</ref> ==作者簡介== [[File:伊索.jpg |thumb|左| [https://i2.kknews.cc/SIG=3q5sqje/ctp-vzntr/15375407711637q93n1940p.jpg 原圖連結]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4%BC%8A%E7%B4%A2&rlz=1C1AVFC_enTW864TW864&sxsrf=ALeKk01pa6GNwXpHuCo7IXukYzqZkPcDsg:1601122656988&source=lnms&tbm=isch&sa=X&ved=2ahUKEwjco9jZ5obsAhWmyosBHcIBDC04FBD8BSgBegQIDRAD&biw=1208&bih=569#imgrc=vR8mRPbwgC3shM「圖片來源 」] ]] [[伊索]](約前620年-前560年),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與[[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萊辛]]並稱世界四大寓言家。 公元前5世紀末,“伊索”這個名字已是古希臘人盡皆知的了,當時的古希臘寓言都歸在他的名下,他創作的寓言深受古希臘人民的喜愛。 據說身為人奴的伊索,被主人輾轉賣了兩次以後,第三次又賣到一個名叫雅德蒙的人手上。這個新主人看見這奴隸機智有學問,便解除了他的奴籍,恢復他的自由公民身份。按照古代希臘的法律,一個恢復了自由的奴隸,他就有資格享受一般公民應享的權利。因此伊索不久就獲得了很受人尊敬的地位。<ref>[https://www.hk01.com/%E8%97%9D%E6%96%87/348745/%E4%BC%8A%E7%B4%A2%E5%AF%93%E8%A8%80-%E9%BE%9C%E5%85%94%E8%B3%BD%E8%B7%91-%E4%BD%9C%E8%80%85%E6%98%AF%E5%8F%A4%E5%B8%8C%E8%87%98%E5%A5%B4%E9%9A%B8-%E8%81%B0%E6%98%8E%E5%8D%BB%E7%9B%B8%E8%B2%8C%E5%A5%87%E9%86%9C 香港01 - 【伊索寓言】《龜兔賽跑》作者是古希臘奴隸?聰明卻相貌奇醜 ...]</ref> 伊索環遊世界,為人們講述他的極富哲理的寓言故事。現存的《伊索寓言》原名《埃索波斯寓言故事集成》,是後人根據拜占廷僧侶普拉努得斯蒐集的寓言,以詩或散文的形式結集。以及人們陸續發現的古希臘寓言及古羅馬寓言彙編而成的,卻統歸在伊索名下了。 伊索講寓言故事全憑記憶,沒有所謂的草稿,故事的主角多是動物之間的互動,如鷹和夜鶯或龜和兔或螞蟻和蚱蜢,也有人類與季節,《伊索寓言》被認為是動物寓言的經典之作。 ==創作背景== [[File:伊索二.jpg |thumb|right| [https://i.kfs.io/playlist/global/62747214v1/fit/500x500.jpg 原圖連結]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4%BC%8A%E7%B4%A2&rlz=1C1AVFC_enTW864TW864&sxsrf=ALeKk01pa6GNwXpHuCo7IXukYzqZkPcDsg:1601122656988&source=lnms&tbm=isch&sa=X&ved=2ahUKEwjco9jZ5obsAhWmyosBHcIBDC04FBD8BSgBegQIDRAD&biw=1208&bih=569#imgrc=vR8mRPbwgC3shM「圖片來源 」] ]] 《伊索寓言》原名為《埃索波斯故事集成》,其故事流傳於民間,到公元前3世紀成書。從作品來看,時間跨度大,各篇的傾向也不完全一樣,據推測,它不是一人一時之作,可以看作是古希臘人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的集體創作。伊索,可能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作者。 《伊索寓言》相傳是古希臘寓言作家伊索所作。從成書的實際情況來看,這部作品的作者不應該只有一人,它應該是古代希臘人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的集體創作。隨著時間的推移,書的內容更加豐富,這部作品中又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也就形成了現在的三百五十多篇。 所以,嚴格地說,這部作品應該是古代寓言的彙編。 ==作品鑑賞== ===思想深邃、語意深遠=== 《伊索寓言》裡面的角色大多是擬人化的動物,它們用人的方式來表現行為舉止,作者藉以形象化地說出某種思想、道德觀或生活經驗,使讀者從中得到教育。 這些故事有的教導人們要正直、勤勉;有的告誡人不要驕傲、不要說謊;也有的說明辦事要按照規律,量力而為;還有不少反映了強者雖然兇殘但卻常被弱者戰勝以及各種寓意深刻的人生道理。內含對社會不平等的抨擊;諷刺懦弱、懶惰,讚美勇敢鬥爭,教人如何處事,辨別是非好壞。 ===比喻貼切、精采生動=== 《伊索寓言》將下層平民和奴隸的思想徹底表現出來,從很多故事中,可以發現當時的社會問題,揭露古希臘社會的黑暗之面。《伊索寓言》中,有關獅子、豺狼、毒蛇、鱷魚和狐狸象徵著統治者,他們殘暴專橫,對人民姿意巧取橫奪。 《伊索寓言》中也有很多故事是對古希臘人的生活經驗和教訓加以總結。《農夫和兒子們的爭吵》,表達團結合作的重要性意義;《龜兔賽跑》告誡人們要謙虛謹慎;《烏鴉和狐狸》嘲笑愛慕虛榮的行為;《狐狸和葡萄》譏謹了無能者自欺欺人的安慰;《兩隻公雞和鷹》告訴人們要知道,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狼來了》告誡人們說話要誠實。<ref>[https://sites.google.com/site/yami213042/tong-hua-gu-shi/yi-suo-yu-yan - 童話世界 - Google Sites伊索寓言]</ref> 《伊索寓言》篇幅短小、比喻貼切、精采生動,後人經常仿效和引用,對後世歐的歐洲寓言作家有很深遠的影響。文學由上層延伸到民間,吸取民間的養分,敘述風格也具有民間獨特的幽默、風趣、詼諧。 ==普世價值== 《伊索寓言》被譽為西方寓言的始祖,它的出現奠定了寓言作為一種文學體裁的基石。 兩千多年來,《伊索寓言》在歐洲文學發展史上產生過極其深遠而廣泛的影響,一再成為後世寓言創作的藍本。 如拉封丹的《龜兔賽跑》、克雷洛夫的《狐狸和葡萄》等都直接採用《伊索寓言》中的題材,經過藝術加工而成。 2020年4月,列入中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初中段。 ==《伊索寓言》名篇== 農夫和蛇 螞蟻與蚱蜢 烏鴉喝水 小羊和狼 龜兔賽跑 狗和影子 老鼠和蛇 生金蛋的鵝 狐狸與葡萄 烏龜和老鷹 金銀斧頭 狼來了 父親和他的兩個女兒 狐狸與白鸛 老虎的金手鐲 熊和兩個旅行人 北風與太陽 獅子與老鼠 老鼠開會 被同伴驅逐的蝙蝠 ==參考價值== [[Category:850 各地方文學;各民族文學;各體文學]] [[Category:871 古代西洋文學]]
返回「
《伊索寓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