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暮春上塘道中》 的原始碼
←
《暮春上塘道中》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暮春.jpg|thumb|350px|right|[https://img.meiwen.com.cn/b26/2254186469-761391835.jpg 原图链接] [https://image.so.com/view?q=暮春上塘道中&src=srp&correct=暮春上塘道中&ancestor= 图片来自360图片网]]] '''《暮春上塘道中》'''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写沿途所见景象,颔联写现实的意境和对桃源的向往,颈联描写了人的情怀,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写出了诗人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的矛盾与挣扎。该诗借景抒怀,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是由一组组矛盾组成,它反映了作者人生态度上的根本矛盾:一方面在行动在入世,一方面精神上又向往出世。 == 作品原文 == 暮春上塘道中 店舍无烟野水寒,竞船人醉鼓阑珊。 石门柳绿清明市,洞口桃红上已山。 飞絮著人春共老,片云将梦晚俱还。 明朝遮日长安道,惭愧江湖钓手闲。<ref>[https://guoxue.baike.so.com/query/view?id=4989fad0bd276cfcf3fd290ea754ae4a&type=poem 暮春上塘道中]</ref> == 注释译文 == ①上塘:上塘河是从海宁县经余杭县直抵杭州的一条河流,实为运河杭州段的支流。 ②野水:野外的水流。 ③阑珊:衰落、萧瑟。 ④石门:石门镇。位于今浙江省桐乡县中部。因春秋时吴越交战垒石为门而得名。大运河在此急转向东,是古代水上要道。 ⑤洞口: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写渔人沿着两岸开满桃花的溪水走进一个山洞口,进入一处与世隔绝的理想境界。又说为常山县洞口陂。又说为刘晨、阮肇采药入天台山遇仙事。当用第一种解释与诗意吻合。 ⑥飞絮:飘飞的像棉絮一般的柳树、芦苇等的种子。 ⑦片云:极少的云。 ⑧长安:西安。古时汉、唐等朝代皆以此为首都。后常作首都的代称。此借指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遮日:遮蔽阳光,显示都城红尘喧嚣之意。 ⑨江湖钓手:指隐居不仕的高人隐士。 == 白话译文 == 两岸村舍烟火俱无,野水苍苍,寒凉澄碧,龙舟竞赛刚刚过去,人醉船匿,鼓声稀落。 石门镇在清明时节,柳色片片,青青无际,驾舟穿过夹岸桃花,落英摈纷,进入桃源。 柳絮飞扬沾人衣襟,春光将逝,人生易老,夜晚却有片云来访,携来清梦,孤高脱俗。 明朝都城红尘喧嚣,朝廷庙堂,仕途官场,隐者高士孤风凛凛,不慕荣利,深感惭愧。 == 创作背景 == 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年),范成大在暮春时节由水路赴临安(今杭州)应试途中写下这首诗,是范成大在青年时期的作品。 == 作品鉴赏 == 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南宋时三月上旬开始考试,士人二月就陆续到达京城临安。从题目上看,范成大于"暮春"赴杭应试,从时间来看,是姗姗来迟了,杭嘉湖平原却已是春色阑珊、春光将尽之时。 "上塘道中",点明作者经水路来杭。此时此景。作者没有写伤春、惜春、赞春;也没有写赴试途中的期望祝愿、壮志宏图,而是有作者自己独特的思绪。 第一句"店舍无烟野水寒",写舟行水上,两岸村舍人家,烟火俱无。野水苍苍,寒凉澄碧。写出一派恬静的自然景象,托出诗人淡泊闲逸的情怀。初看几乎没有春天的踪迹,也难以置信这是一个科举赴试者的心情。 宋时竞渡之风甚盛,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胜录》载: "寒食前后,西湖内画船布满,头尾相接,有若浮桥。头船、第二船、第三船、第四船、第五船、槛船、摇船、脚船、瓜皮船、小船自有五百余只。南山、北山龙船数只。自二月初八日下水,至四月初八日方罢。"吴自牧《梦粱录》亦记有清明节"又有龙船可观"的情况。可见宋时龙船竞赛寒食清明时均有,并非只在端午。西湖赛船之风自然影响临近诸县,因此诗人在上塘河中航行,也就会寻找"竞船人"的足迹。然而此时已是"竞船人醉鼓阑珊",人醉船匿,鼓声稀落,喧闹的龙舟竞赛刚刚过去。总之,第一句是如此淡泊,第二句却是活泼而热烈的。这是首联。 颔联点明了"清明"、"上巳"两个节令,明白了"店舍无烟"乃因寒食节禁火;清明、寒食,故有对"竞船人"的寻觅。使首联在时间上得以坐实。并着重写了来到石门古镇时的风光。这里出现了片片青青柳色表现了欷艳的色彩和现实的意境。然而同时, "洞口桃红"四字,又悄悄地引向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陶渊明笔下那位武陵人也同样是沿着一条流水,驾舟穿过落英摈纷的夹岸桃花,进入"洞口",来到了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笔锋刚刚落在对绮丽现实的赞美,立即又转向了对世外仙境的憧憬,一笔带出了两种对立的境界。 如果说颔联侧重于自然风光, "人"未在诗中直接出现,那么颈联则更直接地描写人的情怀。 "飞絮著人春共老",写柳絮飞扬,沾人衣襟。预示春光将要逝去,叹息岁月徒增,青春易逝,人生易老。自然也有繁华转眼即逝,兴衰变迁在所难免的种种现实人生的联想。下一句"片云将梦晚俱还",赞美云天世外带回的梦,自然是超脱予世俗的。总之,白天是飞絮撩人,尘缘不断;夜晚却有片云携来的清梦,孤高脱俗。前者缠绵,后者恬适;前者现实,后者超脱。 尾联"明朝遮日长安道,惭愧江湖钓手闲",为全诗的点睛之笔。写诗人一方面奔走红尘,挤身功名利禄场,风尘仆仆,赴京应试;另一方面又敬仰隐者高士的孤风凛凛,不慕荣利,内心深感惭愧。手法上与前几联一样,也是运用了一对矛盾: "遮日长安道"的奔忙喧嚣与"江湖钓手闲"的超脱闲逸:朝廷、庙堂的仕途官场与"野人"、高士的清高避世。作者的态度是赞美后者,否定前者,为自己"明朝遮日长安道"深感惭愧。 诗是赴试途中所作。赴试总是为了金榜题名、青云得志的,它与"竞船"的热闹场面,桃红柳绿,柳絮沾人的艳丽风光,以及"遮日长安道"的繁华富丽,在格调上是统一的;而"野水寒"的淡泊, "鼓阑珊"的寥落, "片云将梦的孤高, "洞口"桃源以及"江湖钓手"的超然出世等,在格调上也是统一的。然而这两种格调却是对立的。作者在行动上,是赴试,是前者;在思想情绪上,又是后者。所以整个诗就由一组组矛盾组成,它反映了一个总的矛盾,即作者人生态度上的根本矛盾:一方面充满壮志雄心欲有所为子社会亦确能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又并非都能为时所用,且对南宋小朝廷悲观不满,有一种虚无厌世的道家思想。前者入世,后者出世。这正是这首诗中的一对矛盾,它贯穿于每一联之中,成为一条主线。诗人一方面执着地热爱着生活,欲献身于这个社会,另一方面又常常冷冷地思索着这个社会,并与社会生活保持一定距离。所以诗的感情,既不炽热,也无悲凉。 == 名家点评 == [[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彭万隆《西湖文学史·唐宋卷》:绍兴二十年(1150年)暮春,有赴太学试的临安之行,诗中虽然描绘了沿途秀丽的景色,但心中常充满不得已的苦衷与矛盾,诗中用了桃花源的典故,传达出自己对于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旅途奔波劳顿疲倦的情感。 <ref>[http://ts300.5156edu.com/scall/z3760m3262j62557.html 暮春上塘道中]</ref> == 作者 ==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ref>[https://so.gushiwen.org/authorv_c1faf0e6cdcb.aspx 范成大]</ref> ==参考来源== {{reflist}} [[Category:851 中国詩]] [[Category:821 中国詩论]]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暮春上塘道中》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