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9.73.19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禹贡》 的原始碼
←
《禹贡》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禹贡</big> ''' |- | [[File:T01f802ca692d607fb8.jpg|缩略图|居中|[http://p2.qhimg.com/t01f802ca692d607fb8.jpg原图链接][http://pic.sogou.com/d?query=%E3%80%8A%E7%A6%B9%E8%B4%A1%E3%80%8B&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1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禹贡'''》是中[[国古代名著]],属于《尚书》(一作《书经》,简称《书》)中的一篇,其地理记载囊括了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产等情况。对其作者说法不一,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禹贡》为周初人所作;史念海在《论〈禹贡〉的著作时代》一文中,则据《禹贡》中有“南河”、“西河”之称,认定作者为魏国人;顾颉刚认为出自战国时秦国人之手;此外还有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的战国末至汉初说。 《禹贡》虽然托名为大禹所作,其实却是[[战国后的作品]]。以前的学者都以为《禹贡》为夏朝史官甚至是大禹本人的著述,现在早已为学界所否定 。 =='''简介'''== 现在主流观点认为,撰著这篇《禹贡》的人士根据设想在当时诸侯称雄的局面统一之后,提出了治理国家的方案。这是一个宏伟周密的方案,不与寻常相等,故托名大禹,企望能够得到实际的施行。这篇《禹贡》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区划。此外兼载山脉、河流、土壤、田地、物产、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无不详加论列。《禹贡》全书1193字,以自然地理实体(山脉、河流等)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即“九州”),并对每区(州)的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作了简要的描述。全书分5部分:①九州。叙述上古时期洪水横流,不辨区域,大禹治水以后则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并扼要地描述了各州的地理概况。②导山。分九州山脉为四列,叙述主要山脉的名称,分布特点及治理情形,并说明导山的目的是为了治水。③导水。叙述9条主要河流和水系的名称、源流、分布特征,以及疏导的情形。④水功。总括九州水土经过治理以后,河川皆与四海相通,再无壅塞溃决之患。⑤五服。叙述在国力所及范围,以京都为中心,由近及远,分为甸、侯、绥、要、荒五服。从此,九州安定。 汉马融说:“上古有虞氏之书,故曰尚书。”①唐孔颖达说:“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来之书,故曰尚。”《尚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官方史料集,保存了上古部落活动的历史文件和政史论文,是儒家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尚书》相传由孔子所测定,实际上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禹贡》篇者,历代学者一般设为贡赋之法。其说导源于是书“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汉孔安国就“任土作贡”释作“禹制九州贡法”。后之学者注释大致类此。本篇以浚川、治水为主,而贡赋仅占很小份量(在全文257个短句1193字中,直接间接说贡赋者不过57句299字,所占比重较小),所以不能看作贡赋的文献。以前的学者都以为《禹贡》为夏朝史官甚至是大禹本人的著述,现在早已为学界所否定 [2] 。上世纪30年代,顾颉刚提出了《禹贡》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观点。其中最有意思的一个证据是:《禹贡》中提到一条河“菏”,菏指菏水,是公元前483年吴王夫差为与晋争霸而开凿的一条运河。即此一点就可以断定《禹贡》作于公元前483年之后 《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及《汉书·地理志》均收录《禹贡》全文,其中《史记》所收与通行本略有差别,《汉书》所录则与通行本一致。《禹贡》虽然托名为大禹所作,其实却是战国后的作品。 [1] 具体的证据很多,最主要的理由是《禹贡》中所记的不少地理状况都是战国时的现象,有的地名和水名甚至要到战国后期才出现,如果真是大禹所作,他岂能未卜先知 《禹贡》所说的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当时的黄河上游和今大致相同,到今河南荥阳县以下却流向东北,入于渤海。这样就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东西两条河流,一为南流,一则流向东北。这东西两河之间就是冀州。以现今的地理来说,冀州相当于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兖州是在济、河之间。就兖州来说,黄河以北就是冀州,它是以黄河与冀州分界的。这里所说的济为济水。这是一条久已埋塞的古河道。它是由今河南荥阳县东北从黄河分出,流经今河南封丘、山东定陶、济南等县市,东北流入渤海的河流。这济、河所维的兖州,相当于今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东北部。 《禹贡》说:“海岱维青州”。这是说,青州是东至海而西至泰山。也就是现在山东的东部。徐州是在海岱和淮水之间,相当于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扬州则在淮海之间,就是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按现今地理来说,是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禹贡》以荆及衡阳维荆州,荆山在今湖北南漳县,衡山在今湖南省。这是说,荆州包括今湖北、湖南两省,由荆山之下直到衡山之南。豫州在荆河之间,主要是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东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梁州在华阳、黑水之间、这是说梁州是自华山之阳起,直到黑水。黑水何在?自来都没有恰当的解释(黑水说法不一,此处应为汉水。)。《禹贡》梁州,曾说到“蔡蒙旅平”。 这是两座山名:蔡山,据说在汉蜀郡青衣县;蒙山在唐雅州严道县。汉青衣县在今四川名山县北。唐严道县今为四川雅安县北。按照这样说法,梁州应包括今陕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九州中还有一个雍州,雍州在西河、黑水之间。今陕西和山西两省的黄河,当时称为西河,则黑水当在雍州的西部。雍州西部的黑水不一定就是梁州南部的黑水,但确地也不易实指。雍州的山水有鸟鼠、三危,也有弱水、都野,皆在今甘肃省境内。雍州境内还有昆仑。据说,昆仑在汉的临羌县西,析支在汉河关县西。汉临羌县在今青海省湟源县东南。汉河夭县在今青海省同仁县。按照这些山水部落的分布,则雍州当在今陕西省的北部和中部,甘肃省的东部和青海省的东部。 =='''述评'''== 《禹贡》的体裁属于地志,是篇迟于《山经》,早于《汉书·地理志》,是先秦最富于科学性的地理记载。有人说:“禹贡一书,古今地理志之祖者。”此不无道理。它和《山经》有些地方相像,诸如题材也是托古于夏禹治水的神话传说;其分区标准,打破当时邦国割据、诸侯林立的局限,而以大一统思想着眼(这自与先秦其它古籍如《春秋》、《左传》、《国语》以及《诗经》、《国风》等,迥然不同),以名山大川为界等等。 不同的是,《禹贡》利用了战国时期发达的地理学知识,超脱了《山经》极原始的地理概念,扬弃了神话成分而专就人类力所可及的平治水土方面来讲;摆脱了《山经》确认四方为沟说,而已知惟东方是海,超过了《山经》东西南北中“五方”的极原始朴素的区划,代之以实际得多的“九州”的区划。因此,我们可以说,产生于春秋末战国初的《山经》,是中国地理著作最古的开山之作;产生于战国中期的《禹贡》,运用战国时期迅速发展的地理学知识,则突破原始的幻想阶段,以征实为目的,尚实地考察,比《山经》又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也可以说,《山经》作者在中国地理学史上率先开了结集的一派,《禹贡》作者则“青出于兰”开了征实的一派。《禹贡》对后世地理学发展的影响,甚深且巨,以至清代学者李振裕说它“自禹治水,至今四千余年,地理之书无数百家, 莫有越《禹贡》之范围者。” =='''研究著作'''== 宋代程大昌《禹贡论》、[[《禹王山川地理图》]],傅寅[[《禹贡说断》]],清代胡渭[[《禹贡锥指》]],焦循[[《禹贡注释》]]、马俊良《禹贡注》、王纲振[[《禹贡逆志》]]、张能恭[[《禹贡订传]]》、黄翼登[[《禹贡注删》]]、夏之芳[[《禹贡汇览》]]、夏允彝[[《禹贡古今合注》]],当代有辛树帜[[《禹贡新解》]]等。<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6400969975178514&wfr=spider&for=pc “禹贡九州”:《尚书禹贡》一书所划定的天下九州],城市观察员 7月27日</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禹贡》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