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250.16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送远》 的原始碼
←
《送远》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送远》 </big>''' |- |<center><img src=https://p1.ssl.qhimg.com/t01ffd3f6b60abbb45e.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592999&sid=6806778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 align= light| |} 《送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离开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将离别情写得入木三分,用浓浓的情谊来衬托尘世的悲凉和离别时孤寂的心境。全诗基调幽静清雅,结构前后[[照应]],场面细致感人,善用对比,[[虚实]]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人对社会当时的衰败景象看得非常透彻,对人情的冷漠表达了无限感慨,凸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送远 作者; 杜甫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五言律诗 创作年代; 盛唐 作品原文; 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 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 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带甲:全副武装的战士。《国语·越语上》:“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 ⑵胡为:何为,为什么。《诗经·邶风·式微》:“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⑶亲朋:亲戚朋友。杜甫《登岳阳楼》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⑷孤城:边远的孤立城寨或城镇。此指[[秦州]](今属甘肃天水)。 ⑸关河:关山河川。《后汉书·荀彧传》:“此实天下之要地,而将军之关河也。” ⑹“别离”二句:因为想到古人离别时的伤感,还是会不断想起昨日离别的情景。 白话译文 天地间仿佛充满着身着战甲的将士,这兵荒马乱之际我为何要远行! 亲人和朋友都失声痛哭,我骑着马离开秦州这座孤城。 草木凋零,时间已入岁暮;关河冷落,途中霜雪飘零。 =='''创作背景'''== 这首《送远》是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时所作,当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时期。“送远”即是诗人杜甫在战火纷飞的时刻,离开秦州入蜀道而远行。浦起龙认为此诗“不言所送,盖自送”之作。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首句以提问开篇。“带甲满天地”意即遍地皆兵。此诗开头就以新颖的语言,矫健的笔力,引起读者注意。次句“君”为诗人自指。作者问自己为什么在兵荒马乱这样的时刻“远行”。 “亲朋”二句写启程时情景。亲友同声痛哭,因为正值离乱,不知此后能否重逢。而诗人则无言地跨上“鞍马”,他实际上也是含着眼泪,告别孤城秦州远去的。一边有声的痛哭,一边无声的饮泣,悲凄之状如在眼前。 “草木”二句点出远行的时间和征途的感受。“草木”零落,时入岁暮。“霜雪”飘洒,关河冷清。这是辞别亲友后途中景致。此联“岁月”二字本当用平,诗人出于内容上的考虑,突破声律常格,上句全用仄,下句四字用平。用拗峭的语言,描绘寒冬的旅程,成为杜甫五律中以入代平的一个诗例,有其值得借鉴之处。 “别离”二句回忆亲朋相送的[[情谊]]。与亲朋“别离”虽“已”成“昨日”,由于感念难忘,仿佛就在今天。由此可“见”,“古人”殷殷惜别,是有深“情”厚意的。这里字面上在说“古人”,实指今日之世态炎凉,人情淡薄。 诗以“送远”为题,但从后四句看,“当是就道后作”(浦起龙语)。这样,前四句应是“从道中追写起身时之情事”(浦起龙语)。沈德潜极赞此诗开头是“何等起手”,浦起龙更用“感慨悲歌”四字盛誉前四句。 杜甫在战火纷飞的时刻,离秦州,入蜀道,却并无一个明确的目的。离别时虽然亲朋同声“一哭”,却无人以诗相送,情景是颇为凄凉的。为了自壮“行色”,他“就道”后补写了这首名作。这与他天宝十四载(755年)“免河西尉,为右卫率府兵曹”时所写《官定后戏赠》,很有点相似。不同的是,那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前夕,纯出于游“戏”笔墨,而且“微禄”“耽酒”,“圣朝”“狂歌”,还可为“故山归兴”,“向风”“回首”。而这首诗则写于安史乱中,“带甲满天地”的时刻。“鞍马”入蜀,茫茫前路,还不知依“托”何人,根本没有以笔墨为游“戏”的闲情。回味“昨日”告别场景,想“见”“古人”惜别“情”意,无怪乎要“感慨悲歌”,放声长吟了。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艺术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前后照应,形成一体。其次,场面细致,感人至深。再次,虚实结合,增强抒情效果。第四,对比描写,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名家点评 前四句悲壮,乱世之别也。(方回《瀛奎律髓》) 刘云:如画出塞图矣(“鞍马”句下)。刘云:两语两意。“别离”则“昨日”矣,往往“古人”也如我也,自怪其“情”之悲也(“别离”二句下)。(高棅《唐诗品汇》) 平时别离,已足悲伤,况逢乱世,倍增惨怆。起二语,写得万难分手;接联,更作一幅《关河送别图》。顿觉斑马悲鸣,风云变色,使人设身其地,亦自惨然销魂矣。(黄生《杜诗说》) 子美五古律,沉雄浑厚者是其本体,而高亮者次之。他如“胡马大宛名”、“致此自僻远”、“带甲满天地”、“岁暮远为客”、“何年顾虎头”、“光细弦欲上”、“亦知戍不返”等篇,气格遒紧而语复矫健,虽若小变,然自非大手不能。其他琐细者非其本相,晦僻者抑又变中之大弊也。(许学夷《诗源辨体》) 谭(元春)云:响奥气浑。钟云:情至(首二句下)。钟(惺)云:深甚。不在不可解,而在使人思。若以不可解求深,则浅矣(末二句下)。(《唐诗归》) 妙在八句佳处寻不出,说不破。(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别离已昨日”,难解。……余谓送行在今日,而别离已在昨日,因古人用情,非临别而后悲也。(王嗣奭《杜臆》) 冯舒:妙在落句。何义门:末二句已别而复送,又以时艰行远,情不能已也。纪昀:“已”字必“如”字之误,此用江淹《古别离》语。无名氏(乙):起得矫健。(《瀛奎律髓汇评》) 一片真气团结,流出真诗,不使人得指其句字佳处。又云:方当别离,又成昨日,古人于此,每难为情,我何为独不然乎?十字之中,凄折无限。五、六,写出既去后,中途憔悴之苦,因思《古别离》有“送君如昨日”者,知古今有同悲也。单复《杜律》刻本,末句刊作“因见故人情”,亦有意义。盖因此诗上四已尽送远之意,下则代远行者作回答之词,……因想见故人哭别之情也。(仇兆鳌《杜诗详注》) 子美诗:“别离已昨日,因见故人情。”是因我而获古人之心,自《绿衣》篇末句化出,而稍变其意,意味便长。(毛先舒《诗辩坻》) 何等起手!读杜诗要从此等着眼(“带甲”四句下)。此既别后作诗赠之。(沈德潜《唐诗别裁》) 不言所送,盖自送也。知公已发秦州。玩下四,当是就道后作也。……结联尤有味。……不曰故人情,而曰“古人情”,不独聚散之悲,兼见炎凉之态;又知公在秦州,人情冷落也。(浦起龙《读杜心解》) 起突兀(“带甲”句下)。王西樵云:感慨悲壮,不减“萧萧易水”之句。(杨伦《杜诗镜铨》) 纯用浑笔,前四气爽声沈,不关字句。“已昨日”犹云已尔便成昨日,是预道之辞。(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 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f>[https://guoxue.baike.so.com/query/view?id=6c4219eab9593ccd83bf9c661710995c&type=poem 《送远》],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
返回「
《送远》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