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的原始碼
←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1.jpg|缩略图|[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2Fq_70%2Cc_zoom%2Cw_640%2Fimages%2F20180216%2F0066e5d39dbc421aa6b4c46e408c12de.jpeg&refer=http%3A%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17092385&t=7940cd26845fc9e37797fa310169ecdb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4%B8%80%E8%B7%AF%E7%BB%8F%E8%A1%8C%E5%A4%84%2C%E8%8E%93%E8%8B%94%E8%A7%81%E5%B1%A5%E7%97%95%E3%80%82 图片来源]]]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出自唐代[[刘长卿]]的《[[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 寻南溪常道士]]》<ref>[https://so.gushiwen.org/mingju/juv_ec45f543fa05.aspx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古诗文网] </ref>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 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 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 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注释 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履痕: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渚:水中的小洲。一作“者”。 春草:一作“芳草”。 “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鉴赏== [[File: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2.jpg|缩略图|[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n.sinaimg.cn%2Fsinacn22%2F350%2Fw690h460%2F20180402%2Fa347-fysuuxz8144568.jpg&refer=http%3A%2F%2Fn.sinaimg.cn&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17092462&t=35439fc3178d414c8ae3e2e45e7416ce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4%B8%80%E8%B7%AF%E7%BB%8F%E8%A1%8C%E5%A4%84%2C%E8%8E%93%E8%8B%94%E8%A7%81%E5%B1%A5%E7%97%95%E3%80%82 图片来源]]]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作“屐痕”),一路寻来。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满路莓苔。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ref>[https://hanyu.baidu.com/shici/detail?pid=3851d18b8b8d426cb9975b4743c3381e&from=kg0&highlight=%E4%B8%80%E8%B7%AF%E7%BB%8F%E8%A1%8C%E5%A4%84%EF%BC%8C%E8%8E%93%E8%8B%94%E8%A7%81%E5%B1%A5%E7%97%95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 寻南溪常道士 百度汉语] </ref> 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白云依静渚”,为远望。 白云絮絮,缭绕小渚。“依”字有意趣。越溪(或是缘溪)而至其巖扉,近看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渚是“静”的,白云、芳草也是静静的。门“闲”,不遇之人,来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自在平静的心绪,来访不遇的怅然,似乎被这清幽、宁静的环境,带有内省参照的“禅意”所冲化,渐趋恬然。 独闭的闲门,摇曳的小草,使人浸润在“绿满窗前草不除”的幽静自在境界,滋味咸化于这静默的世界之中。 上四句叙寻而不遇,意绪明白。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浑化无迹须缓缓味出。“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这看松寻源,所趋何向,是不遇而再寻,还是顺便一游其山,还是返回,诗人没有说出。两句以景带叙,下句叙事成份更多些。“水源”,应该不是指来时“经行处”,所以“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上句“过雨看松色”,或指道士居所“门外景”,或指“随山”时的景致。“过雨”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 “过雨”,涮新了松色,也带来冥想。自生自灭的短暂一“过”,和静静白云一样,已在写“禅意”(金性尧)。 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清趣,溶化于心灵深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这都溶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领会出“禅意”,因用“与”,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在相通之处。佛道都喜占山林,幽径寻真,荡入冥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芳草松色、白云溪花的美感,“禅意”默想的清享,都清美极了。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惬意自得的感受,也都含融在诗的“忘言”之中。<ref>[https://wenku.baidu.com/view/465172c8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83.html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原文、赏析 百度文库] </ref> ==创作背景== 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近寻找,仍未如愿,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此诗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所作的。 ==刘长卿==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821 中國詩論]] [[Category:823 詞論;詞話]]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