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6.124.4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丁學良 的原始碼
←
丁學良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0088A8;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丁学良''' </p> |- |<center><img src="https://p1.ssl.qhimg.com/dr/270_500_/t01664d10dfa7fbbb9f.jpg?size=268x357"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baike.so.com/doc/6383580-6597232.html 圖片來自360百科] </small> |} '''丁学良'''({{bd|1952年||}}),[[安徽]][[宣城]]人,[[政治社会学]]家,[[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澳洲国立大学]]亚太研究院通讯研究员,同时兼任[[浙江大学]]等高校的荣誉教授或顾问教授。因在2005年10月接受《中华工商时报》采访时提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国内有的著名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 生平 == 丁学良13岁考入[[安徽省]][[宣城中学]]并主动投身到当时家乡的[[文革]]当中,是最年轻的[[红卫兵]]之一。当时丁学良主要负责“文攻”,担任当地红卫兵报纸主编。等到官方逮捕闹事的学生领袖时,因年纪小而“逃过一劫”。 1968年“[[上山下乡]]”后,丁学良因家境贫寒,属于“出身好”的背景,被选入“革命委员会”做文书工作。五年后,再以“工农兵学员”身分,到[[合肥工业大学]]。但基本上无法好好读书,学生经常按照官方运动方向,天天批判邓小平等中共高层,直到文革结束。 在[[复旦大学]]攻读硕士期间的论文受到[[于光远]]、[[苏绍智]]的赏识,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1983年,丁学良的硕士论文《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概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届“中青年社会科学奖”一等奖,获得[[留学]][[美国]]的机会。1984年赴美国留学,1992年获得[[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师从社会思想大师[[丹尼尔·贝尔]]。在加入香港科技大学之前,曾在[[澳洲国立大学]]高等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 丁学良在2006-2008学年期间,任[[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在北京从事有关区域竞争力和全球人才流动项目的研究,以及中美在和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两大领域里的学术交流;同时期,他还兼任中国政法大学等几所大学的客座教授。2008年9月,他回到香港科技大学。 丁学良在环太平洋诸国家和地区从事比较现代化的研究和教学,先后工作于[[哈佛大学]]本科生院、澳洲国立大学亚太研究院和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他获得的学术性质奖励和资助包括美国[[匹兹堡大学]]“大学校长研究奖学金”、“哈佛大学奖学金”、“福特基金会个人研究基金”、“[[澳洲国立大学]]-[[北京大学]]学术交流年度基金”、[[香港]]“大学研究基金会”等。 丁学良的英文、中文著作和论文分别由[[剑桥大学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联经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Problems of Post-Communism, The China Quarterly, The China Journal, Asian Survey, Crime, Law & Social Change等发表。 == 海外华人与爱国主义 == [[余杰|余-{杰}-]]叙述有关于[[海外华人]]的爱国主义,其文章中提到,丁学良曾经谈到一大批[[海外华人]]所宣扬的 “[[爱国主义]]”时,说到: [http://blog.sina.com.cn/dingxueliangblog] “在这些人的‘爱国主义’的民族主义下面,其实有一种深层的、不易被人觉察的自私心理。他们只愿意享受中国‘国家强大、原子弹、国际地位’这些国际实力方面给他们这样的中国人——已经成为他国公民,定居西方,但仍被白种人看作中国人——所能够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亦即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尊严和面子。但是,他们本身却丝毫不愿意承受普通中国老百姓为支撑国家的实力所承受的可怕负担和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尤其在[[道德]]上不能接受的是:每当普通的中国老百姓在可怕的负担和代价的重压下发出呻吟和微弱的抗议声的时候,这些海外的爱国主义者还要大加指责。” == 外部链接 == *[https://sosc.ust.hk/blog/faculty/soxld/ 香港科技大学教师] *[https://baike.so.com/doc/6383580-6597232.html 360百科 丁学良] [[Category:中國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D/isYea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B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Date.isM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Editintro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丁學良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