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22.70.16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丁寶光 的原始碼
←
丁寶光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div style="padding:20px 10px 20px 10px; background: radial-gradient(circle, rgba(253,255,0,0.17651726217830888) 0%, rgba(116,121,9,0.09808588962928921) 100%);">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0px 10px 10px 20px"> {| class="wikitable" ! colspan="2"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weight:bold; background-color:#ecf4ff;" | 丁寶光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別名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諱朝炳,名[[朝]]勛,[[字]]式勳、<br>錫勖,[[號]]士雄,又號筱澄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出生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1872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死亡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1903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教育背景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邑庠生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參與社團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鹿苑吟社》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著作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詩抄〉 ,〈吟香山館什作〉 ,〈對聯作品〉 ,<br>〈論文習作集〉 ,〈孫太尊觀風課稿〉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作品出處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洪棄生先生遺書(二).披晞集》 ,<br>林文龍《臺灣詩錄拾遺》 |} </div> '''丁寶光'''(1872~1903),諱'''朝炳''',名'''朝勛''',字'''式勳'''、'''錫勖''',號'''士雄''',又號'''筱澄'''。清[[彰化]][[鹿港]]人。 <br><br> ==生平== 為當地進士[[丁醴澄]]次子。自幼資聰敏,長輩多以大器視之。[[光緒]]十七年(1891)入彰化縣學為邑庠生。光緒十九年(1893)與[[蔡穀元]]之女蔡槎結婚。丁家與蔡家為當時鹿港的名門望族,兩家聯姻,為時人所稱羨。[[甲午戰起]],丁寶光隨族人返祖籍[[泉州]]陳埭避難;事平後,曾返鹿港歲餘,又返回陳埭。此後,於當地設塾教授宗族後輩,並為宗族撰寫贊文、祭文,及重修祖祠、家祭、墓祭等序文,至光緒二十九年(1903)逝世止。<br><br> ==著作== 丁氏書法娟秀,曾用端正匀整的館閣體抄錄〈史記本紀〉、〈聖祖御批通鑑綱目全錄〉。與鹿港詩人[[洪棄生]]交誼甚篤,經常吟詩唱和,流露相知相惜之情;亦與鹿港文人[[施梅樵]]有來往。返鹿期間,曾加入「鹿苑吟社」。生平作品有:〈詩抄〉(完稿於1893年)、〈吟香山館什作〉、〈對聯作品〉、〈論文習作集〉、〈孫太尊觀風課稿〉等。<ref>參考賴子清《臺海詩珠》,臺北:賴子清自印,1982年;李昭容《鹿港丁家之研究》,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1年。</ref>以下詩作輯錄自《洪棄生先生遺書(二).披晞集》、[[林文龍]]編《臺灣詩錄拾遺》。<br><br> ==[[七言律詩]]== 新婦詞<br> 靜對<ref>唐 陸龜蒙 和襲美寒日書齋即事三首每篇各用一韻 其二 靜對真圖呼綠齒,偶開神室問黃芽。 唐 皮日休 洛中寒食二首 其一 嵩雲靜對行臺起,洛鳥閑穿上苑飛。 </ref>菱花<ref>(1).菱的花。 南朝 梁 簡文帝 《采菱曲》:“菱花落復含,桑女罷新蠶。” 郁達夫 《車過臨平》詩:“清溪波動菱花亂,黃葉林疏鳥夢輕。” (2).指菱花形的花紋。 唐 駱賓王 《王昭君》詩:“古鏡菱花暗,愁眉柳葉顰。” 前蜀 韋莊 《搗練篇》:“白袷絲光織魚目,菱花綬帶鴛鴦簇。” (3).指菱花鏡。亦泛指鏡。 唐 李白 《代美人愁鏡》詩之二:“狂風吹卻妾心斷,玉筯並墮菱花前。” 明 唐寅 《二郎神》曲:“整雲鬟,對菱花,教人怕見愁顏。”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卻奩》:“兩個在那裡交扣丁香,並照菱花,梳洗才完,穿戴未畢。”參見“ 菱花鏡 ”。 </ref>掃柳眉<ref>(1).形容女子細長秀美之眉。 唐 李商隱 《和人題真娘墓》:“柳眉空吐效顰葉,榆莢還飛買笑錢。” 前蜀 李珣 《望遠行》詞:“露滴幽庭落葉時,愁聚蕭娘柳眉。” 魯迅 《故事新編•奔月》:“ 嫦娥 將柳眉一揚,忽然站起來,風似的往外走。” (2).指柳葉。因柳葉細長如眉,故稱。 宋 范成大 《行唐村平野晴色妍甚》詩:“柳眉翠已掃,桑眼青未放。” </ref>,妝臺<ref>婦女梳妝用的鏡臺。亦借指閨房。 明 屠隆 《綵毫記•頒詔雲夢》:“舊家門逕滿青苔,不是 遼陽 千載,羞寶鏡,對粧臺。” 明 謝肇浙 《五雜俎•人部一》:“ 唐 馬登封 為皇后製粧臺,進退開合,皆不須人,巾櫛香粉,次第迭進,見者以為鬼工,誠絶代之技也。”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二:“銀漢橫斜玉漏催,穿針瓜果飣粧臺。” (1).梳粧檯。 唐 盧照鄰 《梅花落》詩:“因風入舞袖,雜粉向妝臺。” 清 王韜 《淞濱瑣話•倪幻蓉》:“捧巨棗兩枚,置於牀前妝臺上。” 許地山 《空山靈雨•香》:“她說著,便抽出妝台的抽屜,取了一條沉香線,燃著。” (2).指女子的住處。 唐 韓溉 《鵲》詩:“幾度送風臨玉戶,一時傳喜到妝臺。” 明 湯顯祖 《牡丹亭•幽媾》:“俺因此上弄鶯簧赴 柳 衙。若問俺妝臺何處也,不遠哩,剛則在 宋玉 東鄰第幾家。” (3).借指女子。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使小生目視東墻,恨不得腋翅於妝臺左右。” 明 葉憲祖 《鸞鎞記•覓贈》:“為覓妝臺,即忙前去,休教遲捱。”</ref>新樣<ref>(1).新式樣。 唐 張祜 《送走馬使》詩:“新樣花文配 蜀 羅,同心雙帶蹙金蛾。” 宋 王明清 《揮麈餘話》卷一:“令 兩浙路 諸州分造甲五十副,一以新樣為之。” (2).新手法;新花樣。 金 王若虛 《滹南詩話》卷上:“ 魯直 雄豪奇險,善為新樣,固有過人者。” 魯迅 《彷徨•祝福》:“至於題目,那自然是換了一個新樣,專在她額上的傷疤。”</ref>料郎知。<br> 曉誇點額<ref>1.謂跳龍門的鯉魚頭額觸撞石壁。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鱣,鮪也。出 鞏穴 ,三月則上渡 龍門 ,得渡為龍矣。否則,點額而還。”後因以“點額”指仕途失意或應試落第。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鱣,鮪也。出 鞏穴 ,三月則上渡 龍門 ,得渡為龍矣。否則,點額而還。” 唐 李白 《贈崔侍禦》詩:“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宋 梅堯臣 《送劉定賢良下第赴廣陵令》詩:“怊悵以送君,致龍翻點額。” 明 梅鼎祚 《玉合記•逢世》:“乘流妨點額,一躍可成龍。” 2.以筆點頭額,吉祥之兆。事本《北齊書•文宣帝紀》:“既為王,夢人以筆點己額。旦以告館客 王曇哲 曰:‘吾其退乎?’ 曇哲 再拜賀曰:‘王上加點,便成主字,乃當進也。’” </ref>紅梅<ref>北戶錄紅梅嶺南之梅小於江左居人采之雜以朱槿花和鹽曝之梅為槿花所染其色可愛 范成大梅譜紅梅猶是梅而葉宻如杏與江梅同開紅白相間園林初春絶景也 山堂肆考梅嶺即大庾嶺初嶺路峻阻唐宰相張九齡開鑿新路兩壁峭立中塗坦平上多紅梅故曰梅嶺 談苑王琪知歙州吳感作坼紅梅小詞寄之曰山花冷落何曾折一曲紅梅字字香</ref>豔,京兆<ref>(1). 漢 代京畿的行政區域,為 三輔 之一。在今 陝西 西安 以東至 華縣 之間,下轄十二縣。後因以稱京都。見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陝西二•西安府》。《漢書•地理志上》:“ 京兆尹 ,故 秦 內史 , 高帝 元年屬 塞國 ,二年更為 渭南郡 ,九年罷,復為 內史 。 武帝 建元 六年分為 右內史 , 太初 元年更為 京兆尹 。”亦省稱“ 京兆 ”。 唐 張說 《萬泉縣主薛氏神道碑》:“魂兮何歸?京兆之野。” 陳世宜 《秋柳和漁洋》詩之二:“走馬忽空京兆市,嫁衣重檢 小蠻 箱。” (2).官名。 漢 代管轄 京兆 地區的行政長官,職權相當於郡太守。後因以稱京都地區的行政長官。《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內史, 周 官, 秦 因之,掌治京師。 景帝 二年分置左﹝右﹞內史。右內史 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京兆尹。” 唐 韓愈 《司徒許國公神道碑銘》:“其葬物,有司官給之,京兆尹監護。”亦省稱“ 京兆 ”。《漢書•張敞傳》:“ 敞 為京兆,朝廷每有大議,引古今,處便宜,公卿皆服,天子數從之。” 唐 韓愈 《與祠部陸員外書》:“有 韋羣玉 者,京兆之從子,其文有可取者,其進而未止者也。” </ref>傳神<ref>(1).謂生動逼真地表現出對象的神情態度。多用以形容藝術手段。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巧藝》:“ 顧長康 畫人,或數年不點目精。人問其故, 顧 曰:‘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宋 黃升 《木蘭花慢•題馮雲月〈二連環〉詞後》詞:“惟有空梁落月,至今能為傳神。”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五:“通首虛處傳神,結語輕輕一擊,妙甚。” 葉聖陶 《倪煥之》十四:“寫白話,達意來得真切,傳神來得妙肖。”粵劇《關漢卿》第四場:“四姐,你能體會 竇娥 性情風貌,演來一定傳神。” (2).謂畫人像。 宋 張師正 《括異志•許偏頭》:“ 成都府 畫師 許偏頭 者,忘其名,善傳神,開畫肆於觀街。一日,有貧人,弊衣憔悴,約四十許,負布囊,詣 許 求傳神。” 明 葉盛 《水東日記•傳神》:“吾平生傳神,不啻數十人,無一得真, 希純 乃能若是。” 清 黃宗羲 《贈黃子期序》:“有 慈谿 魏霞生 者,無所傳授,多為村落傳神,無有不肖。” </ref>筆一枝<ref>(1).一根枝杈。《莊子•逍遙遊》:“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 晉 張華 《鷦鷯賦》:“其居易容,其求易給,巢林不過一枝,每食不過數粒。”後用以比喻棲身之地。 唐 杜甫 《宿府》詩:“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 宋 曾鞏 《次道子中書問歸期》:“一枝數粒身安穩,不羨雲鵬九萬飛。” 清 方文 《廬山•玉簾泉》詩:“小樓暖可居,他日借一枝。” (2).一支。一根。用於細長的東西。《兒女英雄傳》第十一回:“等到望見過往的客商到了,一枝響箭便算個號令,大家纔不約而同的下山。” 老舍 《趙子曰》第二:“主席的虎項微俯,拿了一枝香煙。” (3).一支。一個支派。《景德傳燈錄•元安禪師》:“ 石頭 一枝,看看師滅矣。” 宋 秦觀 《次韻邢敦夫秋懷》之二:“暮有二客至,俱以能禪聞。一枝 惠林 出,一派 智海 分。” 清 鄭燮 《範縣署中寄舍弟墨》:“刹院寺祖墳,是東門一枝大家公共的,我因葬父母無地,遂葬其傍。” (4).一支。猶言一隊。《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正遇著 範 賊一枝遊兵,劫奪行李財帛,將人口追得三零四散。”《東周列國志》第六回:“臣當引一枝兵,為 蔡 鄉導。” </ref>。<br><br> {{Reflist}} ==參考資料== *[https://sou-yun.cn/PoemIndex.aspx?dynasty=Qing&author=%E4%B8%81%E5%AF%B6%E6%BF%82&lang=t 搜韻] *[https://www.gushici.com/a_20587 古詩詞網] [[Category:清朝人物]] [[Category:詩人]] [[Category:台灣作家]] </div>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丁寶光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