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3.195.3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七岁小沙弥识破诸魔 的原始碼
←
七岁小沙弥识破诸魔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识破诸魔.png|thumb|350px|right|[http://image.16pic.com/00/37/70/16pic_3770004_s.jpg?imageView2/0/format/png 原图链接][http://www.16pic.com/sucai/tupian_%E6%96%87%E6%AE%8A%E8%8F%A9%E8%90%A8_0-0-0-0-0-0-0-down-0_1.html 图片来自六图网]]] '''七岁小沙弥尽显神通 识破诸魔''',小沙弥和囯王回到鸡头摩寺。囯王看见沙弥户斤吃的食物,全部在寺中,供养众僧食用。被沙弥吃掉的五百外道,个个都已剃除须发,身披法衣(袈裟),出家为僧了。 == 原文 == 诗曰:「沙弥七岁证应真,老孽无明懵懂人 谄媚妖魔贪利养,三涂剧报果缘因」。 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王,于西元前二百七十羊左右,统一全印度。因受海比丘阿罗汉的感化,而皈依佛、法、僧三宝,遂成为拥护佛教正法的圣王。阿育王不但深信佛法和善恶果报,而且时常以恭敬之心供养三宝圣众,因而弓起外道邪众的嫉妒。于是,诸外道聚集教徒说:「阿育王所有财物尽皆供养剃头秃人,我等宿旧未曾被其过问,当用何种方法,使彼回心转意,供养我等?」 外道众中有一自谓活佛的头目说:「诸位道长不必担忧,我有办法使囯王和人民都来供养我们。」。 主席问说:「你有何妙法?」。 外道头目说:「在佛教僧众中,我认识一位无明法师,其人虽是出家为僧,然而却是我们的同行,我们可以利用此人。」。 「怎么利用呢?」主席问。 「先派几位亲信弟子去供养皈依那个无明法师,请他帮我们说些好话。然后,推选同道五百人,修习摩醯首罗天的法(作魔法)七天,仗此法力可以飞往王宫。囯王看到我们神通广大,一定会供养我们。如此,何愁不能吃到佳肴美馔,获得财物!」头目说。 诸外道听了,人人都说:「妙哉!妙哉!」于是公推这个头目(假活佛一妖魔)为领导人,依法进行。那个无耻的无明法师,为了贪名利养、获得财利,即「法说非法,非法说法」,大为赞叹妖魔,说他们是神通广大的成就者,真是害人不浅! 外道头目作法七天有了灵验,自身即变成摩醯首罗天身,对邪众说:「作法成功了,你们跟随义前往王宫受大供养。」 于是跃身虚空中,飞行到王宫门外,并派人去禀告囯王说:「虚空中有摩醯首罗天,带领四百九十九婆罗门梵志,从空中下降,今在门外,欲见大王。」。 囯王随即请诸外道进入宫中,坐于两厢床上,一一问讯之后,向摩醯首罗领导者说:「诸位道长屈驾光临,未知有何贵事?」。 诸外道回禀说:「需要饮食。因为我们自从出生以来,都没有接受过大王的供养,所以今天特来应供。」 囯王说:「先未约敕,不知诸位要吃何物?」。 摩醯首罗等外道同声回禀说:「我们所吃的,和剃头秃人吃的一样就好了。」 于是囯王即命令厨房,淮备五百份肴馔供养他们。阿育王对一位使臣说:「你赶快到鸡头摩寺去,禀告耶舍尊者说,如今王宫里来了五百位梵志,其中一个自称摩醯首罗天,不知他们是人?或是罗刹恶鬼?敬请尊者速来为我驱逐他们离开王宫。」 可是,这位使臣是邪见的外道信徒,他去到鸡头摩寺,非但没有照囯王的话说,反而对僧众说:「阿育王的宫中有五百位梵志,相貌好像是人,说话却似罗刹,他们指名要你们僧众去王宫煮食供养他们。」。 上座耶舍尊者,即刻叫维那师打板集合众僧,尊者说:「我年纪老迈,又为众僧担任住持之职,诸多不便。为了护持正法,你们谁能替我去王宫作食供养梵志?」。第二上座说:「上座耶舍尊者不去,我去有什么作用?」 第三上座说:「上座尊者不去,第二上座应该要去才对。」 鸡头摩寺住有十六万八千僧众,其中有一最小的沙弥,羊方七岁,他看见上座比丘都在互相推辞,就在僧众中长跪合掌说:「此拳不必扰动大德圣僧,我因年幼,不能胜任护佛法之拳,惟愿大德圣僧慈愍,允许我去。」。 耶舍尊者听见小沙弥发心要去王宫,非常高兴,手摸沙弥的头说:「你赶快去,不要让人家久等。」 于是,小沙弥即随着使臣前往王宫。阿育王问说:「圣僧来了没有?」。 使臣回禀说:「大王!他们寺里的圣众都在互相推辞,只有一个小沙弥来。」。 囯王说:「想必是大德圣僧们怕羞耻,故意让小沙弥来。」。 使臣回禀说:「对!对!就是这样。」。 囯王听说沙弥来,立即亲自到宫门外去迎接,然后恭请沙弥坐于御座玉,囯王就在座前,顶礼这位七岁的小沙弥。信奉外道的人,大都不修忍辱之心。如今众外道头目,眼见囯王尊敬小沙弥,个个心里充满着妒火,于是大发瞋恚,互相说:「阿育王不识真道,我们宿德神通广大,他不起座迎接;如今这个小孩,有什么了不起?竟然亲自出宫欢迎,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小沙弥请问囯王说:「大王召唤,不知有何贵事?」。 囯王说:「这位摩醯首罗天,领诸梵志来受供养,希望获得尊者的饮食,不知道尊意如何?可以供养他们吗?」。 沙弥说:「我年龄幼小,今天尚未用早餐,请大王先布施我吃,然后我当与彼进食。」 囯王立即命令厨师,拿一案席菜饭供养沙弥,沙弥一下子就把全部菜饭吃完,随后又把五百案食也全部吃光。 囯王问说:「尊者吃饱了没有?」。 沙弥回票说:「还没有饱。」。 囯王又命令厨师把所有的食物拿给沙弥吃,一下又被他吃光。 囯王问说:「够了吗?」 沙弥答说:「还不够,仍然很饥饿。」。 厨监禀奏说:「大王!宫中所有粮食全都被尊者吃完,已经无法供应了。」。 囯王说:「仓库里还有面、鞴等军用乾粮,通通拿来供养。」可是又被吃光。 国王问:「够了吗?」 沙弥答说:「还不够。」 囯王恭敬向沙弥道歉说:「尊者!非常抱歉!宫中淮备的十多万人粮食,都被您一下吃光,现在已经没有食物可供养了,敬请尊者慈悲原谅!」 沙弥说:「既然没有饮食可吃,我就开始吃人了。把坐在最下头的婆罗门梵志,送来给我吃吧!」 于是沙弥就把四百九十九个外道,通通都吃掉。摩醯首罗天(外道头目)眼见事情不妙,非常恐惧,急向虚空中飞去。 小沙弥说:「你往哪里跑?」 沙弥坐在御座上,伸出长臂,从空中抓住假活佛的头,然后把他吃掉。 阿育王眼见小沙弥一下子吃完五百个人,大为惊愕恐怖!因而自忖:「外道尽被吃掉,接下来无人可吃,会不会连我也吃掉?」。 沙弥知道囯王的心念,即禀告说:「大王!您是佛教的大护法,不会有任何损害,请不必惊吓。」接着说:「大王!您能否跟我到鸡头摩寺去?」。 囯王说:「即使尊者带我去上山下海,我也一定遵从。」。 于是,小沙弥和囯王回到鸡头摩寺。囯王看见沙弥户斤吃的食物,全部在寺中,供养众僧食用。被沙弥吃掉的五百外道,个个都已剃除须发,身披法衣(袈裟),出家为僧了。他们坐在众僧中的下行束座,最先被吃者坐在最前面,最后被吃的那个外道头目(摩醯首罗),却坐于最后末行下座。 五百位外道出家的比丘,看见囯王和沙弥时,惭愧得无地自容,他们忏悔说:「我等自谓神通广大,其实尚不如小沙弥的成就,还想和大德圣僧相争,正如鹤毛俟于热火,好比蚊子与金翅鸟竟飞,又像兔子和狮子较劲,筒直是不自量力,实在惭愧!」。 五百外道出家众听闻佛法后,不断忏悔前非,于是均得成须陀洹道。 【事见《阿育王传》卷七、和《僧史辑要》】<ref>[https://www.liaotuo.com/fojiaogushi/yinguo/153681.html 七岁小沙弥尽显神通 识破诸魔]</ref> == 佛教信仰 ==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与[[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3281fa0102yc7l.html 信仰佛教的好处]</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229 佛教传记]]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七岁小沙弥识破诸魔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