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6.34.24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三叶酸 的原始碼
←
三叶酸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medical}} '''三叶酸''' [[File:三叶酸草.jpg | thumb | 300px | 右 | 三叶酸草 <br> [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607369133165&di=2dba87a46e07de334b671e277437ff55&imgtype=0&src=http%3A%2F%2Fn.sinaimg.cn%2Fsinacn14%2F198%2Fw640h358%2F20180316%2Fb02d-fyshfuq2700387.jpg 原圖鏈接] ]] 三叶酸是酢浆草科、酢浆草属的一种植物,在夏季比较炎热的地方都可以正常生长,植株的繁殖速度快,那它到底有什么价值呢?在《[[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三叶酸这种植物,不过它在里面被称为[[酢浆草]],植株的药用价值高,其实是一种药草。<ref>[https://new.qq.com/omn/20200130/20200130A0IIUN00.html 1种草有“小白根”,被称为“三叶酸”,农地里见到别挖,价值高,腾讯网2020-01-30] </ref>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三叶酸 释名:酸浆、三叶酸、三角酸 气味:酸、寒、无毒 主治:小便血淋、二便不通 [[File:三叶酸种植.jpg | thumb | 300px | 右 | 三叶酸种植 <br> [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607369366610&di=673473d9ab73157441a9478d3debf115&imgtype=0&src=http%3A%2F%2Fimage.uc.cn%2Fs%2Fwemedia%2Fs%2Fupload%2F2016%2F16111318367c82fdacda715589bc30def9c07a5e2fx600x435x64.jpeg 原圖鏈接] ]] == 形态特征 == 多年生草本。茎匍匐或斜升,多分枝,长达50厘米,上被疏长毛,节节生根。叶互生,掌状复叶,叶柄长2.5-5厘米;托叶与叶柄连生,形小;小叶3枚,倒心脏形,长达5-10毫米,无柄。花1至数朵成腋生的伞形花序,花序柄与叶柄等长;苞片线形;萼片5,花瓣5,黄色,倒卵形;雄蕊10,花丝下部联合成筒;子房心皮5,5室,花柱5,离生,柱头头状。蒴果近圆柱形,长1-5厘米,有5棱,被柔毛,熟时裂开将种子弹出。种子小,扁卵形,褐色。开花期间5-7月。<ref>[http://www.yaocait.com/b/20699.html 三叶酸,中药材通] </ref> == 三叶酸的功效与作用 == 在《中华本草》上介绍三叶酸具有。一、治疗[[失眠]]取酢浆草10斤、[[松针云南松]] Pinus yunnanensis Franch.加水8000ml、煎1小时、过滤去渣、另取[[大枣]]1斤捣碎、加水2000ml煎 1小时、过滤去渣的功效。对将两液混合、加适量糖及防腐剂备用。每服15-20ml、每日3次。观察5000余例、有定的镇静、安眠效果。2.治疗传染性肝炎:取酢浆草 1两、瘦猪肉1两炖服。每日 1剂、连服 1周。治疗20余例部分病例配合中药复方治疗、均取得一定疗效。都有良好的作用。 三叶酸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用于[[感冒]]发热、肠炎、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神经衰弱;外用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痈肿疮疖、[[脚癣]]、湿疹、烧烫伤。的功效。主要作用为用于感冒发热、肠炎、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神经衰弱;外用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痈肿疮疖、脚癣、[[湿疹]]、烧烫伤。来自《全国中草药汇编》<ref>[http://www.yaocait.com/b/20699.html 三叶酸,中药材通] </ref> == 性状 == 为段片状。茎、枝被疏长毛。叶纸质,皱缩或破碎,棕绿色。花黄色,萼片、花瓣均5枚。蒴果近圆柱形,有5条棱,被柔毛,种子小,扁卵形,褐色。具酸气。味咸而酸涩。 == 生长习性 == 酢浆草生于山坡草池、河谷沿岸、路边、田边、荒地或林下阴湿处等,喜向阳、温暖、湿润的环境,夏季炎热地区宜遮半荫,抗旱能力较强,不耐寒,华北地区冬季需进温室栽培,长江以南,可露地越立,喜阴湿环境,对土壤适应性较强,一般园土均可生长,但以腐殖质丰富的砂质壤土生长旺盛,夏季有短期的休眠。在阳光极其灿烂时开放。 == 产地 == [[File:三叶酸酢浆草.jpg | thumb | 300px | 右 | 三叶酸酢浆草 <br> [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607369540640&di=f25596790159b914132731d0da2e4259&imgtype=0&src=http%3A%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2Fq_70%2Cc_zoom%2Cw_640%2Fimages%2F20180423%2Fc82140c99b77430aa161d92e3603f191.jpeg 原圖鏈接] ]] 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 其他名字 == 酸箕,三叶酸草,酸母草,鸠酸草,小酸茅,雀林草、酸浆,赤孙施,酸啾啾,田字草,酸浆草,[[雀儿草]],[[酸母草]],酸饺草,[[小酸苗]],酸草,三叶酸,[[三角酸]],雀儿酸,[[斑鸠草]],酸味草,酸迷迷草,三叶酸浆,酸酸草,酸斑苋,咸酸草,酸酢草,酸得溜,铺地莲,酸梅草,[[三叶破铜钱]],[[黄花梅]],[[满天星]],黄花草,[[六叶莲]],[[野王瓜草]],[[王瓜酸]],[[冲天泡]],[[长血草]],酸芝草,酸批子,[[东阳火草]],[[水晶花]],[[蒲瓜酸]],[[鹁鸪酸]],斑鸠酸,[[三梅草]],老鸦酸。 == 繁殖方法 == 1、分株:首先选取长势较好的植株,即根茎有许多小的分支,将其从盆中取出,不要去除根部的泥土。用手将植株掰成数丛,依据根茎上的芽眼决定丛的大小,通常每丛保留3个以上的芽眼。若叶片较多,可直接摘除。在阴凉处将伤口晾干后,将分好的植株放入砂质土壤中,保持温度在13~18℃,很快就会生根长叶的。 2、播种:酢浆草的种子较小,所以要在室内盆播。首先准备一个口径大一点的花盆(用泡沫箱子代替也行),将种子均匀的洒在土表,盖上1~2厘米的土即可。播种后盖上一层塑料膜,保证盆内的湿度。播种后10~12天即可发芽,长出小苗后可以移栽到花盆中,一个花盆可以栽种3~5株。 == 养殖方法 == 1、土壤:酢浆草对土壤适应性较强,一般园土均可生长,但以腐殖质丰富的砂质壤土生长旺盛。由于酢浆草的生长速度很快,应每年春季翻盆一次。翻盆时最好换一次土,首选疏松肥沃、排水较好的中酸性土壤。 2、温度:酢浆草喜欢温暖的环境,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6~22℃。不耐寒,低于10℃植株停止生长,0℃叶片枯萎。但只要地下的根茎未受冻,来年4月仍可以萌发新叶,正常生长。冬季要保证叶片正常状态,温度要保持在5℃以上。不耐高温,当温度超过35℃,叶片卷曲,生长缓慢,并且进入休眠期。 3、光照:酢浆草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要在全日照或半日照的环境生长。春秋季节要接收充分的阳光照射,过阴会造成叶片暗淡无光,同时叶柄瘦弱,株型散乱。但也要避免强光直射,5~9月要适当遮阴,以免日灼。趋光性较强,养护时放在阳台、窗台,要经常转换植株的位置,让其四周受光均匀。 4、浇水:酢浆草耐干旱,但喜欢湿润的环境,生长期间保持盆土湿润,坚持“不干不浇,浇则浇透”的原则。夏季高温季节,植株进入休眠期,此时应喷水,保持盆土微湿即可。冬季温度降低至10℃以下,浇水注意宁干勿湿,防止球茎腐烂。 5、施肥:酢浆草上盆时,要施足底肥。生长季节为使植株健壮生长,保证叶片肥厚有光泽,每月施一次氮磷钾复合肥。施肥时注意浓度,浓度过大会灼伤球茎,影响生长,7~8月停止施肥。注意不要施单一的肥料,尤其是氮肥,会使叶片由紫返青,影响观赏。施肥时不要将液肥溅到叶面,容易引起叶片疾病。 6、修剪:酢浆草植株长势过旺时,要及时摘除较密的叶片,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促进生长。日常养护中要及时摘除枯黄的叶片,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叶柄过长或株型不美时,可以重剪叶片,让其重新长出新叶。 7、病虫:酢浆草生长茂密,下部通风透光差,高温度湿易发生白粉病,叶子发黄霉烂,可喷三唑酮,托布津等杀菌剂。另外,5月初红蜘蛛开始为害。由于酢浆草叶浓密,防治困难,所以必须以防治为主。4月温度升高时开始喷施杀螨剂,不能在红蜘蛛大发生时才防治。<ref>[http://www.qnong.com.cn/zhongzhi/huahui/14783.html 酢浆草的养殖方法,黔农网2016-11-26] </ref> == 相关视频 == <center>三叶酸草(酸浆草、酸酸草)</center> {{#iDisplay:o0538vqu964|780|460|qq}} </center> <center>在潮湿的石缝里,生长着1种“三叶酸”</center> {{#iDisplay:x3012rzb3gh|780|460|qq}} </center> == 参考来源 ==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Category:410 醫藥總論]][[Category:377 種子植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Hatnot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edical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Hatnote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三叶酸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