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三国诗词关羽之死原文及赏析 的原始碼
←
三国诗词关羽之死原文及赏析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Gyzs.png|thumb|350px|right|[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031/88644cfcfbad451db15f7b227943576d_th.png 原图链接][https://pic.sogou.com/d?query=%E4%B8%89%E5%9B%BD%E6%BC%94%E4%B9%89&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43 图片来自搜狐网]]] '''三国诗词关羽之死'''[[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 神威能奋武①,儒雅更知文②。 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③。 昭然垂万古④,不止冠三分⑤。 == 【释词】 == ①奋武:奋,振奋;武,武艺。 ②儒雅:知书达理,气度雍容。杜甫《咏怀古迹》:“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文:文才 与“武”相对。如:文武全才。 ③《春秋》:编年体史书。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汉代以后,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著作。孔子的政治伦理、道德观念体现到《春秋》之中,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后被汉朝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发展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其中“义”是继承了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和孟子“义利之辨”的思想,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主张。这些封建伦理道德都全面地体现在关羽这个人物形象上。薄:迫近,接近。云:云天。 ④昭然:昭,光明;然,样子。 ⑤冠:位居第一。 三国诗词《关羽之死》原文及赏析 == 【赏析】 == 正当关羽率师攻曹仁于樊城,斩将虏兵,威震华夏之际,曹操与孙权密谋采取联合夹击的战略行动,使关羽腹背受敌,败走麦城,最后被孙权部下所擒。关羽誓死不降,父子双亡。 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勇冠三军英武神威的典型,小说家在他身上倾注的笔墨,无不带着神奇色彩。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单刀赴会,大战庞德,水淹七军,真可谓:“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关羽的勇猛与其他武艺高强的战将不同。其气质、气概和性格都不是一介武夫的勇猛可比。他“身长九尺,髯长三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一副刚毅、忠诚的形貌,是其神勇性格的外在显现。他夜读兵书,秉烛达旦,毫无倦色;刮骨疗毒,谈笑自如,全无痛苦;单刀赴会,挥洒自若,大将风采,是他非凡的胆识、惊人的毅力、儒雅的风度、内在气质的流露。真可谓:“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桃园结义,他与刘备、张飞始终保持着生死不渝的忠诚友谊;为曹操解白马之围,华容道义释曹操,又是他有恩必报,重情重义的体现;受难时他事嫂如兄,千里护嫂归兄,节操高尚、忠贞不二。真可谓:“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 关羽形象的高大,说到底是小说家极力推崇的二字“忠义”,这是关羽性格深层的内涵,是关羽性格鲜明的基调。但不是单一的伦理范畴,而是多层次的伦理道德的组合和交融。有平民阶层带江湖色彩的结拜之义,有封建知识分子“士为知己”之义;还有为主尽忠的君臣之义。这是关羽的忠义为广大的人士和不同的阶层所钦佩和接受的地方。关羽的忠义更为可贵的地方是从不遮掩,里外透亮,光明磊落。关羽对曹操的知遇之恩很感激,他表示:“吾固知曹公待我甚厚……必立效以报曹公,然后方去。”所以才有斩颜良、诛文丑,为曹操解白马之围。当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由于曹操没有为难他,所以他临别仍表示:“尚有余恩未报,候他日以死答之,乃某之志也。”华容道酬恩放曹,算是这种诺言的兑现。可这与他立下军令状,誓杀曹贼,跟随刘备匡扶汉室的大义又相矛盾,在这二难抉择中,他只有以自己甘受军法处治来平衡。这样关羽身上所体现的忠义就不是纯粹道德伦理的演化,而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因为小说家把关羽放到两难处境之中,“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才能衡量出来,环境的互相冲突愈多,愈艰巨,矛盾的破坏力愈大,而心灵仍能坚持自己的性格,也就愈显示出主体性格的深厚和坚强”(黑格尔《美学》第一卷)。这正是关羽性格塑造成功之所在。 “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关羽不仅是一个时代的伟人,而且是民族文化传统道德的风范。这固然与历代统治阶级的宣扬树立、人民群众的顶礼膜拜分不开。但如果离开了关羽性格本身的复杂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延,即使是蕴涵在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之中,那也不会产生如此震憾人的强大魅力。历朝历代都有本朝树立的节烈之士、贤明之臣、勇武之将,但在历史上都名噪一时,轮班换马,事过境迁而无影无踪;而惟独关羽的形象却万古垂名,千秋常青。这就有力地证明关羽性格的内涵的复杂,外延的丰富,既和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背景相辉映,又和我们民族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的社会文化、伦理道德标准相共振,总是处在一个互补的过程中,常新不衰,昭然万古。<ref>[https://www.vrrw.net/wx/36589.html 三国诗词关羽之死原文及赏析]</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810 文学总论]] [[Category:800 语言学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三国诗词关羽之死原文及赏析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