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4.229.21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三張犁 的原始碼
←
三張犁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三張犁''' </p> |- |<center><img src="https://g.udn.com.tw/upfiles/B_RA/railwayTaiwan/PSN_PHOTO/866/f_11592866_1.gif"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blog.udn.com/railwayTaiwan/18840877 圖片來自udn] </small> |} '''三張犁''',時稱'''三犁''',為[[臺北]]古地名之一,[[臺灣清治時期|清治時期]]為'''三張犁庄''',[[臺灣日治時期|日治中期]]改制為不設[[町 (行政區劃)|町]]的郊區[[大字]]。 位於為[[臺北盆地]]東南緣,[[象山 (台北市)|象山]]、[[拇指山]]西面、[[新埤山]]北面、[[信義路_(台北市)#歷史|松勤街]]以東的區域<ref name="臺灣百年歷史地圖">{{cite web |title=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日治行政區_街庄(1900年代) |url=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 |website=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accessdate=2019-03-06 |archive-date=2019-06-3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630201431/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 |dead-url=no }}</ref>。大致包含現今[[臺北市]][[信義區 (臺北市)|信義區]]三張、三犁、六合、泰和、惠安、雙和、嘉興、景新、景聯、景勤等里。 現劃為吳興[[臺北市次分區列表|次分區]]以及六張犁次分區東北部;三張犁北邊的[[興雅]]設有三張犁次分區,但未包含傳統三張犁地區。 地名由來與[[臺灣清治時期|清治時期]]開墾[[臺灣]]的[[墾照]]有關。[[清廷]]發放墾照時,常使用[[犁 (單位)|犁]]作為面積單位,而一犁耕地面積約有五[[臺甲|甲]]地。因為該地區開墾區域面積為「三犁」十五甲,故稱為三張犁。 ==歷史== 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前期,該地區為一街庄,稱為「三張犁庄」,隸屬於[[大加蚋堡]]。該庄北與[[興雅庄]]為鄰,東北與[[五分埔 (臺北市)|五分埔庄]]的永春陂為鄰,東南邊隔著[[拇指山]]與[[後山庄]]相對,南邊為[[坡內坑 (臺北市)|陂內坑庄]],西南邊鄰接[[六張犁 (臺北市)|六張犁庄]],西北邊接[[大安 (臺北市)|大安庄]]。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該庄隸屬於[[臺北廳]],編為第五區。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1月,第五、六兩區合併,並改名「錫口區」。1920年(大正九年)三張犁庄改制為「三張犁」[[大字]],隸屬於[[臺北州]][[七星郡]][[松山庄]]。1938年4月,松山庄併入州轄市[[臺北市 (州轄市)|臺北市]]<ref name="地圖會說話">{{Cite web |url=http://mapstalk.blogspot.tw/2010/10/1901-2010.html |title=《臺北市沿革 1901-2010》,地圖會說話網站 |accessdate=2019-03-07 |archive-date=2016-08-1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816203231/http://mapstalk.blogspot.tw/2010/10/1901-2010.html |dead-url=no }}</ref>。 戰後臺北市改制為省轄市。1946年2月臺北市劃分為10個區,三張犁地區隸屬[[松山區 (臺北市)|松山區]],以瑠公農田水圳為界劃分為石景里、三張里、三犁里等三里,水圳以南為三張里、以北為三犁里。1968年7月臺北市改制為院轄市。1990年3月,臺北市各區重劃,三張犁地區改隸信義區。 ==區內地標== ===文化資產=== *[[四四南村]]<ref>{{cite web |title=四四南村 |url=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031223000001 |website=國家文化資產網 |publisher=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accessdate=2019-03-05 |archive-date=2019-01-1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113003858/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031223000001 |dead-url=no }}</ref> *[[和興炭坑]] *[[糶米古道]] ===公共設施=== *[[象山公園 (臺北市)|象山公園]] *[[象山 (臺北市)|象山]]親山步道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臺北市動物保護處]] ===宗教場所=== *[[代天殿靈雲宮]] *[[三張犁福佑宮]] *[[黃狀元廟]] ===學校=== *[[臺北市立信義國民小學|信義國小]] *[[臺北市立信義國民中學|信義國中]] *[[臺北市立吳興國民小學|吳興國小]] *[[臺北市信義區三興國民小學|三興國小]] *[[台北醫學大學]] == 其他 == 台灣日治時期曾設有三張犁區、三張犁派出所<ref name="封域篇">{{cite book |title=《臺北市志》卷一 沿革志 封域篇 |date=1988-06 |publisher=[[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pages=75, 85}}</ref>,管轄三張犁及[[興雅]]等地,現在部分以三張犁為名的設施並不在前述三張犁的範圍內,如公車站牌「三張犁」,實際上位於興雅[[興雅#上車層|上車層]]。 *'''三張犁''' *:254(北向)、282、672(南向)、[https://zh.m.wikiversity.org/wiki/Subject:%E8%87%BA%E5%8C%97%E5%85%AC%E5%85%B1%E9%81%8B%E8%BC%B8%E7%9B%B8%E9%97%9C%E8%B3%87%E8%A8%8A%E7%A0%94%E7%A9%B6/%E5%8F%B0%E5%8C%97%E8%81%AF%E7%87%9F%E5%85%AC%E8%BB%8A%E6%89%BF%E5%BE%B7%E5%B9%B9%E7%B7%9A%E8%B7%AF%E7%B7%9A 承德幹線(原266路)]、[https://zh.m.wikiversity.org/wiki/%E5%8F%B0%E5%8C%97%E8%81%AF%E7%87%9F%E5%85%AC%E8%BB%8A288%E8%B7%AF%E7%B7%9A 288]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3 臺灣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book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三張犁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