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9.82.22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三明市三元区城关小学 的原始碼
←
三明市三元区城关小学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hellorfimg.zcool.cn/preview260/21864937.jpg?x-image-process=image/format,webp width="320"></center> <small>[https://www.hellorf.com/image/search?q=%E4%B8%AD%E5%9B%BD%E5%B0%8F%E5%AD%A6%E7%94%9F%E6%95%99%E8%82%B2&source=zcool 来自 站酷网 的图片]</small> |} '''三明市三元区城关小学'''是[[三明市]]的一所学校,2018年5月28日该校入选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福建省]]首届文明校园<ref>[https://www.sohu.com/a/193073665_743246 创建文明校园“六个好”标准],搜狐,2017-09-19</ref>”拟表彰名单。 ==获得荣誉== 2018年5月28日,三明市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入选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福建省首届文明校园”拟表彰名单,并向[[社会]]公示。 ==学校历史== 一所学校,一定是一块[[土地]]上的一条长河,她源远流长,既继承了上千年下来的文教传统,自身又一般都有近百年的历史,还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英才; 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就是这样的一所学校,八十年的[[薪火相传]],八十年的砥砺前行,八十年的校园面貌,八十年的师生传奇,所汇聚和谱写的是一首奔流不息、高歌不止的文教史诗! ===老“城关小学”八十年的变迁史=== 三明这块神奇的土地,自“杨罗李朱”开始,就有在师生间进行文化传代的文教传统千年不绝地往下传承。当时间进入到二十世纪,更是有抗日战争时期和1958年的[[教育]]高潮,而今名为“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的这所学校,恰恰是这“一个传统”和“两个高潮”的产物。 三元城关在三明市区中因是早期的县治、市治所在地,教育[[资源]]相对要比梅列更丰厚。而在城关长大的50后、60后们的共同记忆中,相信对“实验小学”和“城关小学”这两所小学的旧名称都是耳熟能详的。 民国二十七年,省会迁永安,沿海20所大中小学内迁永安沙县等地。不久,省行政干训团、省警官训练团、省军官训练团、省保安处、三青团省团部、江苏学院等单位相继搬迁到三元。[[福州]]等沦陷区部分居民也纷纷逃难到三元。这些单位和人员的流动,带来了沿海地区较为发达的文化,刺激了山区人民的求学欲望,同时为三元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师资力量、办学经验、生源数量等等方面的条件。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城关小学”的前身三元县长安国民初小,始建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秋,校址设在白沙。办学初期仅一个班,20多个学生,一名老师,首任校长邓凡乾。 1958年9月,张克修任校长。因当时鹰厦铁路建设需要,学校随长安村一同迁至三元城关,借用民房四间作教室,开设一至三年级复式班一个,学生三、四十人,教师4人。1958年以后,三明开始大规模的重工业基地[[建设]],外来人员猛增,学生数大量增加,原来借用的民房已不够用。 1959年10月,随着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学校]]更名为三明市城关中心小学,由初小变成了完小,下辖富兴小学、下洋小学、白沙小学、台江小学、沙蕉小学、台溪小学。 1960年,政府投入2万元新建一幢土木结构的两层教学楼,有10间[[教室]],学生两百多人,教师十多人。 1963年初,为适应更多的学生入学需要,[[政府]]投资8000元新建4间简易教室。 1963年9月,张杨兴任校长。政府拨款22万元在原校址附近征地,新建一幢三层钢混结构的教学楼,共18间教室,配套建有一间室内体育室和一个操场。新校舍1964年[[秋季]]投入使用,成为当时三明市区最好的校舍。由于办学条件的改善,学校的班级迅速增加到18个教学班,学生数增至八、九百人,教职工32人。 1964年[[端午节]]前后,三元洪灾,原两层校舍土墙受洪水浸泡后倒塌。 1964年9月,马立皋任校长,对学校进行整顿,完善了规章制度,使学校逐步步入正规化发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 1969年底学校更名为三明市立新小学,当年学校进驻工宣队,对教师队伍进行清队,实行军代表管制,教学秩序混乱。先后有当时的三明市木器厂、三明市皮革厂和三明市服装厂组成的[[革命]]领导小组驻校管理。 1972年初,安孝堂任学校革委会主任,学校逐渐恢复上课。 1974年至1975年在“培养[[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的口号下,学校在市无线电一厂、皮革厂后山开辟了农场为师生提供学农基地,主要种植水稻、红薯等。 1984年4月,三元建区(1983年7月)后学校更名为三元区城关小学。 1994年5月,五月二日,三明遭遇特大洪灾,洪水淹至教学楼一楼的三分之二处,学校[[组织]]老师奋力抢救财产,大部分财产被抢搬到二楼免遭损失,当年学校被评为三元区抗洪先进单位。 1995年6月,自筹资金60万元在原三层教学楼上加盖一层,面积864M2,增加了6间教室,同时配置了多媒体室、学生电脑室、自然[[实验室]]、多功能室和图书馆<ref>[https://www.sohu.com/a/331256020_100007263 每一座图书馆,都是壮丽的书海殿堂 ],搜狐,2019-08-03 </ref>,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解决了当时学校由于生源急剧增长带来的适龄儿童入学难的问题。同时,学校通过省政府“两基”验收。 2001年7月,学校投入14.2万元修建水泥操场,包括三个篮球场(含[[排球]]、羽毛球场各一个)和60M简易跑道。 2006年7月,学校投入8.5万元铺设瓷砖、修建[[花坛]]、更换门窗、粉刷外墙等。 2008年7月,学校被鉴定为危房,于当年七月拆除。新校舍选址在城东饭店对面的乐逸一期(现山水御园)小区,占地面积23.8亩,拟建一幢教学楼,一幢综合楼和一座室内[[体育馆]],配套设施有200米环形跑道、五人足球场、羽毛球场、篮球场等。因学校异地重建,学生1-3年级安排在实验小学上课,4-6年级安排在建设小学上课。 2011年8月,学校搬入新校区。 2012年1月,学校正式更名为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学生]]二千余人,教师一百余人。 ==参考文献==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返回「
三明市三元区城关小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