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8.79.11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三道眉草鹀 的原始碼
←
三道眉草鹀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三道眉草鹀</big> ''' |- | [[File:三道眉草鹀.jpg|缩略图|居中|'''三道眉草鹀'''[https://pic.birdnet.cn/forum/2013/03/02/71/124826232817930.jpg 原图链接][https://www.birdnet.cn/thread-461451-1-835.html 原图链接]]] |- |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 三道眉草鹀</br> 拉丁学名:Emberiza cioides </br> 别 称:大白眉、犁雀儿、三道眉、山带子、山麻雀 </br> 界: [[动物界]] </br> 门:[[脊索动物门]] </br> 纲:鸟纲 </br> 目:雀形目 </br> 科:鹀科</br> 属:鹀属 </br> 种: 三道眉草鹀</br> 亚 种: 5亚种 </br> 命名者及年代:Brandt, 1843 </br> 英文名称:Meadow Bunting </br>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br> |} '''三道眉草鹀'''(学名:Emberiza cioides)共有五个亚种,体长约16厘米,是一种棕色鹀。具醒目的黑白色头部图纹和栗色的胸带,以及白色的眉纹。繁殖期雄鸟脸部有别致的褐色及黑白色图纹,胸栗,腰棕。雌鸟色较淡,眉纹及下颊纹黄色,胸浓黄色。三道眉草鹀的冬春季食谱以野生草种为主,夏季以昆虫为主。喜欢在开阔地环境中活动,见于丘陵地带和半山区地稀疏阔叶林地,山麓平原或山沟的灌丛和草丛中以及远离村庄的树丛和农田。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地区,[[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蒙古]]国、[[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中国]]。 == 形态特征 == 一般成年的三道眉草鹀体长15到18厘米,体重大约在19到28克左右。在区分雌雄三道眉草鹀时,雄鸟的头部十分好看,眉纹围绕耳羽在颈部与淡灰色的颏和喉部相交,从颈侧面看为一横放的白色“V”字形,将栗色的耳羽包围起来。还有一条白色宽带状的眼下纹,从嘴基部至眼下方几乎与围绕耳羽的眉纹相交,眼先、眼下纹与颏和喉部所夹的部分为黑色。在头面部形成了两道白纹夹一条黑纹,这就是“三道眉”的由来,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叫此鸟为三道眉草鹀了吧。它头顶和背部呈栗色,并杂有黑斑,胸部有栗色横带。相对于雄鸟,雌鸟头顶和前胸均无栗色,一般羽色较雄鸟浅。 虹膜栗褐色,嘴灰黑色,腿脚肉色。其实一比较,还是很好区别雄雌鸟的<ref>[https://www.360kuai.com/pc/9aa2e5028c7ddb9a3?cota=4&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三道眉草鹀形态特征],快资讯,2019-04-15 </ref>。 == 生活习性 == 夏季多见于丘陵及高山上;冬季抵达山脚或山谷及平原等地。常三道眉草鹀栖息在草丛中,矮灌木间、岩石上,或空旷而无掩蔽的地面、玉米秆上、电线或电杆上等。冬季常见成群活动,由数十只结集在一起;繁殖时则分散成对活动。'''雄鸟'''有美妙动听的歌声,特别是在繁殖时期。 到了冬季,它们就会冲到山脚下和平原处生活。在电线杆上、岩石上、空旷的地面上、草丛中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如果在天气寒冷的时候,一般它们都是成群结队的集体活动。在进入繁殖期时,它们就会分散找配偶,此时它们的叫声会更加的动听,可以说的上是惟妙惟肖。 鹀属鸟类多系食谷鸟,三道眉草鹀亦不例外。据野外观察,三道眉草鹀冬春季食谱以野生草种为主,夏季以[[昆虫]]为主。他们所取食的草籽包括蓼、稗、狗尾草、葶荠、萝卜、鹅观草、稻谷、[[小麦]]等的种子;取食的动物性食物包括鞘翅目、直翅目、双翅目、膜翅目、鳞翅目、同翅目昆虫、蜘蛛等,在5-8月的育雏期其食谱几乎全部是鳞翅目昆虫的幼虫。 叫声:鸣声为短而急的短句似戈氏岩鹀,常由突出的栖处作叫,但开始音tsitt不如戈氏岩鹀的音高。叫声为偏高的zit-zit-zit声,为快速而成串的3~4个音节<ref>[http://www.baiven.com/q/18/218/173184.html 三道眉草鹀生活习性],鸟类_百问中文,2017-08-03 </ref>。 == 栖息环境 == 三道眉草鹀喜栖在开阔地带,在吉林地区栖于丘陵地带的稀疏阔叶林,人工林和其他小片林缘;在半山区的开阔地区也有分布;在沈阳它喜栖于明亮的丘岗,而有浓厚的杂草、稀疏的散布着小柞树、小松林和小桑树地区;在胶东半岛它喜栖山麓和沟谷附近的灌木丛和草丛间;在秦岭常在山麓平原地区;在湖南和贵州见于离村较远的树丛和田地中活动;但在青海见于湟水河谷的丘陵草地中。有的亚种于夏日见于海拔2800m的高山上,但不进入密暗林内。据统计三道眉草鹀垂直分布界在1100m以下,而500-1100m间此鸟为优势种。 == 生长繁殖 == 三道眉草鹀的[[繁殖]]开始于每年的4月,在这期间雄鸟开始占区,与雌鸟配对,4月底至5月初间开始营巢,巢呈碗状,以草茎交织而成,内垫马鬃兽毛,平均外径约11厘米,平均内径约6厘米,高10厘米,深6厘米,巢址选择在光线充足的林间灌木中,山坡草丛的地面上,全部营巢工作均由雌鸟完成。本物种产卵期在每年的5-6月间,每巢产卵5枚左右,卵色呈白色或浅天蓝色,表面散布褐色细纹稍具斑点,孵化期12-13天。雏鸟生长迅速,留巢期12-13天。 离巢的雏鸟在亲鸟带领下活动一段时间后于8月末结成20只左右的小群活动。 每年繁殖二次。营巢于山地的灌丛中,小松树或茶树上,也见于溪边、田边小而密的荆棘丛中,离地多不及1米高。巢为较精巧的杯形构造,用草及细嫩的攀藤、撕碎的高粱叶等作材料,干草是最主要的成分,内垫以特别细嫩的草茎或根等。卵壳色泽变化甚大,浅蓝色或呈橄榄蓝色,或呈浅橄榄褐色,斑纹为棒状、粗线状、丝状等,底斑紫褐色、灰白或稍显红色有斑,表层斑橄榄褐和黑褐色<ref>[http://www.baiven.com/q/18/218/173184.html 三道眉草鹀生长繁殖],鸟类_百问中文,2017-08-03 </ref>。 == 地理分布 == '''分布区域''':[[中国]]北部,西抵[[新疆]],南至[[福建]]。西伯利亚南部、[[蒙古]]、中国北部及东部,东至[[日本]]。 '''分布状况''':亚种castaneiceps为留鸟,见于华中及华东,冬季有时远及[[台湾]]与南部沿海<ref>[http://www.baiven.com/q/18/218/173184.html 三道眉草鹀地理分布],鸟类_百问中文,2017-08-03 </ref>。 == 亚种分化 ==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 style="background:cornflowerblue; color:white; text-align:center;" | '''序号''' || '''中文名称''' || '''学名''' |- | 1 || 三道眉草鹀天山亚种 || Emberiza cioides tarbagataica |- | 2 || 三道眉草鹀指名亚种 || Emberiza cioides cioides |- | 3 || 三道眉草鹀东北亚种 || Emberiza cioides weigoldi |- | 4 || [[三道眉草鹀普通亚种]] || Emberiza cioides castaneiceps |- | 5 || 三道眉草鹀日本亚种 || Emberiza cioides ciopsis |- |} == 保护级别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f>[http://www.forestry.gov.cn/main/3954/content-959027.html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党政机关,2017-03-15</ref>。 == 视频 == 三道眉草鹀,这个繁殖季节的叫声最动听 <center> {{#iDisplay:qq.com/x/page/r0695zb9xwl |640|380|qq}} </center> <center> {{#ev:youku|XNDU5NTM1MjI2OA|640|inline|三道眉草鹀2019-05-05 |frame}}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Category:388 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
返回「
三道眉草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