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5.225.18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 的原始碼
←
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p7.itc.cn/q_70/images03/20220908/07c3d3df5724414eb064f93b20710819.jpe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583508517_260616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为[[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所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承担本市市属水域水生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和渔业水域环境的资源调查评估、保护增殖、生态修复、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等。 ==机构职能== 1、贯彻执行国家及本市有关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 2、开展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科学[[研究]]工作。 3、开展水生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水域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并建立档案。 4、开展水生野生动植物资源增殖、退化[[栖息地]]生态系统重建、海洋牧场建设与管理等生态修复工作。 5、开展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抢救救护、水生野生动植物养护<ref>[https://www.sohu.com/a/377045546_120051405?qq-pf-to=pcqq.c2c 两个名录: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和人工繁育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 ,搜狐,2020-02-29 </ref>、人工繁育、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 6、开展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 7、开展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工作。 8、承办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交办的其他事项。 ==相关资讯== ===延续1.4亿年的传奇:守护中华鲟的人们,也在守护长江=== 第一次见到[[中华鲟]]时,郑跃平还在学校读书。他记得,那是一尾3米多长、六七百斤的鱼,在池中怡然摆尾,身姿强健、富有生命力。他当即就被这种庞大而优雅的生物震撼了,开始去了解这一神秘而古老的物种,了解它的洄游习性和变迁渊源。 中华鲟,属于软骨硬鳞鱼类,起源于1.4亿年以前。经过亿万年长久进化,中华鲟在结构和形态上依然保有着一些早期鱼类的特征,并将这些进化信息携带到了今天。因此,它被称作“水中的[[活化石]]”。它还有“长江鱼王”之称,是长江现存最大体形的鱼类。中华鲟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如今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评估为极度濒危物种。 临近毕业时,郑跃平看到[[新闻]]报道,上海抢救了一尾中华鲟<ref>[http://society.sohu.com/a/591226444_121106908 中华鲟为什么叫中华鲟?恋家到拒绝“移民”] ,搜狐,2022-10-09 </ref>。“原来上海有这么一家单位,专门从事中华鲟的保护工作。”于是,他毫不犹豫投了简历,来到上海。 看着它一天天长大 郑跃平当时去工作的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建立于2003年。2019年,根据机构改革要求,管理处转隶,郑跃平留在了新成立的“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继续]]开展上海市属水域中以中华鲟为代表的水生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 刚到上海报到,郑跃平还没来得及领略国际大都市的繁华,就“被拉到郊区‘养鱼’”。“养鱼”不算是一件多么有趣的[[工作]]。他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周而复始地巡池检查设备、观察中华鲟行为,紧盯眼前几十上百尾鱼,生怕有什么异样。每天,自己吃完三餐,还要给鱼安排三餐。 不过,郑跃平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着鱼一天天长大。从20厘米,长到50厘米,过个三五年,就有几十斤了。 研究中心内,水中摇曳的中华鲟。 李创摄 参与抢救[[工作]]则是另一番光景。郑跃平还记得一次“特别折腾”的救援。几年前,得知一尾人工放流的中华鲟被渔民误捕,郑跃平和同事们连忙带上抢救物资,辗转抵达目的地舟山嵊泗。郑跃平看到了这尾2米多长的中华鲟。“[[生命]]体征不太好,呼吸微弱,有几处被渔具刮擦的伤痕,还有几处充血。”郑跃平心疼得不得了。 1个多月后,在基地经过一番休养的中华鲟逐渐伤痕消退,能够自主进食,且恢复了[[自然]]游动。满足这些条件,大家才放心地把它送还海洋。 后来,设备和流程都一步步跟上了。有了便于临时组装的折叠鱼池、专用的抢救运输车,维生[[系统]]、转运吊装设备等一应俱全。而且,研究中心一线员工也全都接受了游泳培训。 如今,作为研究中心副主任,郑跃平负责物种保护、科普宣传、科研管理等工作,带领着一支队伍,奔波在“养鱼”和“救鱼”的前方后方。截至目前,[[研究]]中心已先后抢救了中华鲟、胭脂鱼、中国鲎、江豚、瓶鼻海豚等珍稀物种3000余尾。 它的家是大自然 每年,研究中心都会对基地养殖的中华鲟进行一次系统体检,这是为了较为全面地掌握基地中华鲟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情况。中心很早就把一对一“单体治疗”理念融入工作方法中,将人类[[医学]]、兽医学中的b超、内窥镜、血液生化检测等检查诊断技术运用到中华鲟的救护和养殖保种工作中。 研究中心内,工作人员给中华鲟做体检。 李创 摄 中心内大大小小几十个水池里,游动着几百尾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中华鲟,其中有些来自救护行动,有些产于人工繁育。中心里的中华鲟鱼苗,一般生长到0.5米至2米后,将适时放归长江。郑跃平一直盼望着,这些鱼都能早些回到它们真正的“家”——[[大自然]]。 从2004年开始,上海市已经连续开展30多次长江口珍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截至目前,累计放流大规格中华鲟1.3万余尾。 2021年6月,长江口珍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在[[长江大桥]]北岸举行。 放流是为了让野外种群真正得到恢复。放流中华鲟的体内和体外都配装了标记。可脱落式卫星数据回收标记也被应用于中华鲟放流的后续跟踪监测。郑跃平说:“我们想知道它们去到哪儿,分布在哪儿。”通过标记[[信息]]的回收,研究中心已经掌握了许多一手资料,更全面地了解这种鱼放流后的栖息洄游习性,对后续开展海洋中的中华鲟保护、中华鲟群体的资源评估等工作意义重大。 保护它,保护长江 走出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大门,几百米外便是长江。长江是中华鲟的出生地,也是它的孕育地。作为一种典型的江海洄游性鱼类,每年10月至11月,生活在长江口外浅海域的成年中华鲟会经历3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洄游至[[长江]]上游江段产卵。待幼鱼孵化后便随江水漂流而下,经过5到6个月的漫长旅程到达长江口,在长江口停留约半年,完成由淡水到海水的适应性调整,再游弋进入海洋。 走出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大门,几百米外便是长江。 卢芳明 摄 郑跃平形容长江口是中华鲟的“幼儿园”“待产房”和“产后护理场所”,同长江里分布着的中华鲟产卵场一样,对种群的繁衍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 这里不仅仅是中华鲟的“家”。长江的干流、支流、[[湖泊]]和湿地血脉相连,形成独特的生命系统,分布着多达4300多种的水生生物,其中鱼类400多种,长江特有鱼类170多种。但随着人类活动愈发频繁,生态环境逐渐恶化,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正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 2016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长江生态保护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19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明确了长江需要着力解决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围绕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的一系列行动紧锣密鼓地展开。2021年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同年3月,我国首部流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施行。 中华鲟是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是长江水生物的[[代表]],它的栖息繁衍,反映的是长江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2020年6月,《上海市中华鲟保护管理条例》施行,开创“为一条鱼立一部法”的地方法先河。 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心还要持续开展长江口水域的[[水文]]、水质、中华鲟资源和水生生物资源的监测工作,以及周边重大水利工程的专项环境影响监测与评价。 就在中心现有的基地旁,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基地二期正在[[建设]]中。这里将建设一流的珍稀水生生物保护基地,容纳更多长江旗舰濒危物种。 这么多年下来,郑跃平总会挂念起与中华鲟的初次相识,记得那尾鱼在水中旁若无人地游动,以及它展现的[[生命]]活力。相处得越多,会越发敬畏蕴含在它身上的自然力量与历史印迹。郑跃平想,他将尽自己所能,守护中华鲟的传奇,“让它回到大自然,让它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Category: 社會組織類]]
返回「
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