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6.3.6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下司古镇(小猪她爸) 的原始碼
←
下司古镇(小猪她爸)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 下司古镇'''<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3670450/pexels-photo-13670450.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uuhy.com/html/22946.html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下司古镇》'''是[[中国]]当代作家小猪她爸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下司古镇=== 我去[[贵州]]凯里市南部的下司古镇,不单纯是因为那里的古风古韵,而是因为地处黔西的[[乌蒙山]]上杜鹃花开了。 从西江千户苗寨往凯里市走,实际上是走回头路。但凯里有高铁,可以直通拥有“百里[[杜鹃]]”胜景的毕节市,那里是乌蒙山所在,此时恰是杜鹃花开。妻子听说杜鹃开花了,就要一睹高山杜鹃的芳容,就这样我们中午抵达凯里市,拟于第二天下午乘高铁去赏“百里杜鹃”。 到凯里不吃酸汤鱼,等于没到过凯里。下车后,安顿停当,我俩就饱餐一顿凯里酸汤鱼,鱼鲜汤美,名不虚传。当地有句俗语“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蹿”,意思是三天不吃酸汤,走路都走不稳。翌日,我们有了一个无所事事的上午,以及酸汤带来的“铿锵”脚力。乘着晨风,一大早来到了下司古镇。 三月的黔南,显著的气候特征就是湿冷。走在通往下司古镇的公路桥上,迎着带有三分春寒的风,我看见一黛远山郁郁葱葱,像画师恣意把浓浓的绿涂在一块巨大的画布上;而青山之下,蜿蜒的清水江汤汤而来,碧绿清澈,仿佛在画布间涌动,那画布只在一瞬间便充满盎然生机;江畔高大敦实的青瓦木楼,接二连三,一栋栋、一座座倒映水中,极富灵韵,又颇有气势,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从容淡定,荣辱不惊。 只此一眼,我便知道自己浅薄了——下司古镇素有“清水江的明珠”美誉,早年人称“小上海”。六百年前,下司就被辟为商埠,设有水陆码头。当马帮成群结队涌来的时候,当江上船楫如梭穿行的时候,我的家乡还是人烟罕至。 说来话长,下司古镇的兴起要追溯到[[明朝]]。明洪武一十一年(1389年)时,设立“平定长官司”,因下司处在平定的下游,故名“下司”。当初,明朝为消灭元朝残余势力,派遣大量军队入黔,推行军屯制度,史书上称之为“改土归流”。说白了就是把土司对地方的管理权,交给朝廷派来的“流官”,进而削弱土司这些“土皇帝”的势力。这个过程不仅复杂,还相当漫长,以至于清朝在推翻大明统治后,继续推进“改土归流”。 权力归属是统治者关心的政治问题,但这个过程中当地人文发生的变化,则推进了下司的融合发展。[[朝廷]]的官员,南来北往的商人,与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逐渐混居在一个小镇上,刀耕火种与商肆店铺开始对话,当地文化与中原文化逐渐融合,为下司日后的繁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山依旧,江水汤汤。下司如同一艘扬帆远航的大船,昂扬着驶入人们的心海,自此少了几分清幽,多了几分喧嚣。 <ref>[中国作家网 (chinawriter.com.cn)中国作家网]</ref> ==作者简介== 小猪她爸,退休公务员,喜欢文字写作。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下司古镇(小猪她爸)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