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2.136.21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东德 的原始碼
←
东德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德意志民主共和国</big> ''' |- | <center><img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1%2F1023%2Ff2dce4c1j00r1ezax0017d000hs00dpp.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width="250"></center> <small>[https://www.163.com/dy/article/GN0CQ13U0542OOEW.html 来自 网易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本名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首 都 [[柏林]]([[东柏林]]) 主要城市 [[莱比锡]],[[德累斯顿]]等 国庆日 10月7日 国 歌 《[[从废墟中崛起]]》 官方语言 [[德语]] 货 币 民主德国马克 政治体制 [[苏维埃制]] 国家领袖 [[威廉·皮克]]、 [[瓦尔特·乌布利希]]、 [[埃里希·昂纳克]]、 [[埃贡·克伦茨]] 人口数量 16629750 人(1989年) 主要民族 [[德意志人]] 主要宗教 [[无神论]]、[[基督教]]、[[天主教]] 国土面积 108333 km²(1989年) GDP总计 1974.5 亿美元(1989年) 人均GDP 11873 美元(1989年) |}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语:Die 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德文缩写:DDR),简称'''[[民主德国]]''',俗称“'''[[东德]]'''”,是1949年10月7日到1990年10月3日期间存在于欧洲中部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为[[柏林]]([[东柏林]]),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是[[华沙条约]]组织和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员国。 <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N0CQ13U0542OOEW.html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豆瓣电影, 2020-01-18</ref> == 简介== 民主德国的国土面积为107,771(一说:108,333或108,178)平方公里,东部是[[波兰人民共和国]],东南部与[[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西部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相邻,北部为[[波罗的海]]。 民主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纳粹德国]]的[[苏联]]占领区基础上建国。首都柏林(东柏林)是在纳粹德国首都柏林的苏联占领区范围上成立。民主德国成立初期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外逃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有大约270万居民由于政治或经济因素非法越境到联邦德国。1961年,民主德国政府沿着西柏林边境修建了柏林墙以阻止居民外逃。 民主德国执政党是[[德国统一社会党]],其他政党组织通过德国统一社会党领导的“[[民主联盟]]”和“全国阵线”参与政治活动。教育机构按照[[马列主义]]的原则培养社会主义人才。 冷战时期,民主德国在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处于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先地位。冷战时期著名的标志性建筑——“[[柏林墙]]”就在民主德国境内,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宣布停止存在,其领土正式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两德统一]]。 ==发展历史 == 独立之前 [[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帝国]],次年建立[[北德意志邦联]],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德意志帝国于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纳粹德国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但失败了。 建国时期 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战败投降。根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的协议,决定在德国战败后将其一分为四,分别由英、美、法、苏四个战胜国占领,并合组一个最高管理单位“盟国管制委员会”(ACC)来治理德国事务。 1945年6月25日,德国苏占区5个州建立了州政府。8月,建立工业、交通、动力等总管理署,1946年4月21日,德国苏占区举行德国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联合代表大会,两党联合组成德国统一社会党。[[威廉·皮克]]和[[奥托·格罗提渥]]当选为党主席。 1946年10月,德国苏占区举行州议会选举,德国统一社会党得票最多,成为该区的执政党。此时西占区则按照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建设。德国西方占领区和德国苏占区日益相互对立。 1948年2月12日,在美英法占区成立联合州议会和行政管理委员会后,苏占区把各管理署合并,成立了德国经济委员会,管理德国苏占区的经济,并且扩大了它的权限,赋予经济委员会对全占领区发布具有约束力的命令的权力。3月份成立了经济计划总管理署,即后来的国家计划委员会。1948年6月20日,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苏联也于6月23日在苏占区实行货币改革,把原货币改为东德马克,东西占领区的经济完全被分隔开来,同时政治上的分裂也在加剧。 1947年12月7日,由德国统一社会党发起召开第2届德国人民代表大会,大会选出了以威廉·皮克为主席的常务委员会。1948年10月22日,通过了由统一社会党提出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草案》,1949年5月25日,召开第3届德国人民代表大会。在联邦德国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生效一周之后,德国人民代表大会于5月30日批准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德国人民代表大会还选出了400名人民委员会委员。 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宣告成立,柏林(东柏林)成为民主德国的首都。1949年10月11日,威廉·皮克当选为民主德国总统,奥托·格罗提渥为临时政府总理;11月11日,苏联占领区总司令宣布把行政职权移交给这个新成立的国家,苏军占领当局改称为“苏联监督委员会”。这样,德国便正式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两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建设时期 二战结束后,苏占区实行了基本生产资料的国有化,到1950年,民主德国的农业生产已达到了战前的水平。1951年,民主德国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民主德国工业总产值(不包括建筑业)就占了全民经济成分的78.9%。1960年民主德国又实现了农业生产公作化。 1963年,民主德国提出了“新经济体制”的指导方针,1971年德国统一社会党八大提出了“在高速度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提高效益、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方针。此后10年,民主德国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5%,国民收入平均增长4.6%。 消亡时期 1979到1980年爆发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引发了民主德国经济加速衰退。彩电、冰箱和洗衣机和西方相比不仅相对昂贵,并且等待时间漫长。 1989年8月,匈牙利人民共和国的政府改革打破了笼罩欧洲44年之久的“铁幕”,受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宣布开放边境和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思想的影响,民主德国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自同年5月起,大批公民通过匈牙利外逃至联邦德国。10月初,莱比锡等许多城市相继爆发了规模不等的示威游行,要求政府放宽出国旅行和对新闻媒体的限制等。 两德统一 尽管为了巩固统治,德国统一社会党在1989年10月7日的东柏林进行了建国40周年大阅兵,但民主德国首都柏林仍然爆发一连三次要求政治改革的大规模群众示威游行。此后为了平息游行,德国统一社会党罢免了埃里希·昂纳克的党总书记职务。11月9日,“柏林墙”开放。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提出关于两个德国实现统一的“十点计划”。12月1日,民主德国人民议会废除了宪法赋予德国统一社会党的领导地位。两天后,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民主德国人民议会都宣布辞职。民主德国相继宣布退出华沙条约组织和经济互助委员会。 尽管许多民主德国居民想在民主德国领土上建立一个非社会主义的国家,但这种想法很快被两德统一的声浪所淹没。示威的口号也从向国家权力挑战的“我们就是人民!”转变成以德国统一为目标的“我们是一个民族!”。在与美国、苏联、法国和英国简短的协商后,两德重新统一的决定被认可。 1990年2月13至14日,民主德国总理汉斯·莫德罗首次访问联邦德国。3月18日,民主德国人民议院实行自由选举,洛塔尔·德梅齐埃任民主德国总理后,两德统一的步伐大大加快。 1990年5月18日,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在波恩签署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7月1日,民德马克退出流通,西德马克成为两德共同的货币。8月31日,双方又在柏林签署两德统一条约。9月24日,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正式退出华沙条约组织。10月3日,民主德国(东德)以联邦德国(西德)的一部分的身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民主德国的宪法、人民议院和政府自动取消,原14个专区为适应联邦德国行政建制改为5个州,并入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的德国重新统一。 ==地理 == 区域位置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位于欧洲中部,面积约为10.8333万平方公里。东邻波兰人民共和国,东南与捷克斯洛伐克接壤,西与联邦德国为邻。边界线长约1338公里。北面隔海与瑞典和丹麦相望。海岸线长420公里。 民主德国北部为北德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50米。北德平原是中欧平原的一部分,从波罗的海往南延伸300公里以上,约占国土面积的3/4,平均海拔50米。波罗的海沿岸是出露的狭窄低地。东部沿岸多沙丘、岛屿,间以浅水海湾,重要港口罗斯托克位于西部沿岸。最大的岛屿是吕根岛,面积926平方公里。海岸带以南为广大的冰碛平原,北部属新冰碛区,南部为老冰碛区。新冰碛区偏北部分,在冰碛丘陵之间分布着众多湖泊,以梅克伦堡湖泊高原最为典型;偏南部分被古河谷和古融水流分隔为分散的冰碛平原。平原最南端的老冰碛区,地面平坦,有不少沼泽低地。在冰碛平原和南部山地之间,分布着黄土带,土层厚度2~10米,从萨克森地区向图林根内地和马格德堡伯尔德地区伸展,其南部地势高达400~500米。黄土带为最重要的农业区。 南部高原和山地属海西褶皱带。山脉、盆地和河谷交错分布。哈茨山、图林根林山、厄尔士山等中等高度山地由前寒武纪和古生代结晶岩、变质岩组成,经长期侵蚀,呈断块状地垒山地,一般海拔1000米以下。其中较高的厄尔士山延伸在东南边境,西南—东北走向,主要由结晶岩、砂岩、砾岩组成,其间菲希特尔山,海拔1214米,为全国最高峰。哈茨山位于西南部,为西北—东南走向的波状高原山地,平均海拔 500~600米,个别花岗岩山峰突起,有全国第二高峰布罗肯峰,海拔1142米。图林根林山在西南边境,西北—东南走向,是主要由片麻岩和花岗岩构成的地垒山地,一般海拔400~500米。 水文 民主德国境内有较发达的水系。最大和最重要的河流是易北河,源出捷克斯洛伐克,全长1165公里,境内流程566公里,由东南向西北流贯国境,经联邦德国注入北海。该河(境内段)及其支流萨勒河、哈韦尔河、施普雷河、穆尔德河等流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3。 奥得河及其支流尼斯河由南往北流经东部边境后入波兰,在什切青附近注入波罗的海,境内流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5。西南部有不大的威悉河上游和美因河的支流流经。大部分河流依雨水补给,部分靠雪水,最大流量在春季,冬季有不长的结冰期。易北河和奥得河是两条最大的水上动脉,多流经宽广的谷地,水流缓慢,境内流程都可通航;易北河支流萨勒河、哈韦尔河和施普雷河的下游也都可通航。经奥得-施普雷运河(84公里)、奥得-哈韦尔运河(83公里)、易北-哈韦尔运河(56公里)等,沟通易北河、奥得河、威悉河和莱茵河,组成水上运输网,并经联邦德国等国通波罗的海和北海。 大部分湖泊是冰川湖,多分布在北德低地,以梅克伦堡湖泊高原区最为集中,其中米里茨湖(116.8平方公里)最大,还有什未林湖、普劳厄湖等。南部山地及其山前地带的许多河流,春季都有洪水,建有40个大水坝和水库蓄积洪水,最大的水库是萨勒河上游的勃莱洛赫水库(21500 万立方米)。上述地带的许多河上建有不大的水电站和水力蓄能发电站。在柏林东南、奥得河左岸沿河地区有许多沼泽地,其中大部分可排干成为沃地。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740 欧洲史地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东德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