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3.23.3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丝尾鳠 的原始碼
←
丝尾鳠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丝尾鳠</big> ''' |- | [[File:T0125b63b6924a226e4.jpg|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qhimg.com/dr/220__/t0125b63b6924a226e4.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com/doc/6668313-6882149.html 图片来源]]]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big>si wei hu</big> ''' |- |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丝尾鳠 拉丁学名:Mystus wyckioides Chaux et Fang 门:[[脊索动物]]门 纲:硬骨鱼纲 目:鲇形目 科:鮠科 属:半鲿属 |} '''丝尾鲤'''<ref>[https://wenku.baidu.com/view/7bbdd0db9e314332396893ff.html 丝尾鳠苗种培育技术],</ref>,又称白须公[[鱼]],[[马来西亚]]称Baung。头部扁平呈圆锥形,躯干部回柱形,背部较高。背鳍棘后缘有倒刺,胸鳍棘前缘有锯齿,后缘锯齿粗大。有脂鳍,鳍基与臀鳍相当。尾鳍分叉,上叶延长成丝状。有须4对,包括鼻须1对,上领须l对,下领须2对,其中上领须很长,末端超过腹鳍伸达臀鳍附近,丝尾鳠为高度濒危动物。 丝尾鳠分布于我国澜沧江水系及下游的湄公河流域,体型较大,为原产地著名的食用鱼,同时外型美观,可作为观赏鱼 =简介= 丝尾鳠(hù)(Mystus wyckioides Chaux et Fang)地方名为长胡子鱼。分类上属于鲇形目、鲿科、鳠属。在国内为[[云南]]的土著种,仅分布于澜沧江水系的支流中,澜沧江干流中少见。丝尾鳠体色美观,背部为青色,体侧泛淡蓝色,逐渐转浅,至腹部为[[白色]]。背鳍、腹鳍、臀鳍外缘略红,尾鳍[[红色]]。其肉质细嫩雪白,味道鲜美,无肌间刺、腹膜为白色,最大个体可达10千克以上,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普洱等地属最名贵的野生鱼类之一。丝尾鳠鱼苗较易培育,成活率高,无鲇形目鱼类常见的相互残杀现象。丝尾鳠喜集群生活,可适当密养,而且生长速度较快,成本低正常培育1个月鱼苗全长可达5厘米。通过食性转化,可食颗粒饲料。其食性杂,饲料容易解决。一、生物学特性1.生活习性丝尾鳠属温水性鱼类,生活温度为15~37℃,最适温度26~32℃,低于15℃明显不适,14℃鱼体失去平衡。最适pH范围6.5~8.5,对水中溶解[[氧]]要求不高。丝尾鳠属底层鱼类,白天集群生活,晚间才分散觅食,较易起捕。该鱼是以动物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天然条件下,幼鱼以浮游生物为食,成鱼则以[[小鱼]]、水生[[昆虫]]、水蚯蚓等为食。人工条件下,可摄食。 =生物特性= ===外部形态=== 头部扁平呈圆锥形,躯干部圆柱形,背部较高。背鳍棘后缘 有倒刺,胸鳍棘前缘有锯齿,后缘锯齿粗大。有脂鳍,鳍基与臀鳍相当。尾鳍分叉,上叶延长成丝状。有须4对,包括鼻须1对,上颌须1对,下颌须2对,其中上颌须很长,末端超过腹鳍伸达臀鳍附近。体裸露无鳞,侧线完全。体色发灰,腹部银白,体表及鳍上均无黑斑。 =生活习性= 丝尾鳠属热水性鱼类,生活温度为15℃~37℃,最适 温度26℃~32℃,低于15℃明显不适,14℃鱼体失去平衡。pH6.5~8.5,对水中溶解氧要求不高。属底层鱼类,集群特性明显,较易起捕。在马来西亚,丝尾鳠通常分布在河口受潮汐影响的河段直到上游的缓流水域,也栖息于稻田附近的渠道。喜欢栖息于不是非常清澈的水域,水深达2~4[[米]]。没有泥浆的湖泊或水坝的岸边水域是它们的首选栖身地。 该鱼为动物性为主的杂食性,天然条件下,幼鱼以[[浮游生物]]为食,成鱼则以幼虫、小鱼、[[甲壳类]]、水生昆虫、[[水蚯蚓]]和有机碎片等为食。人工条件下,可摄食各种商品饲料及其配合饲料。 ===生长、繁殖=== 长速较快,个体较大,当年苗种可长至150g以上,天然水域常见个体0.4~2.5Kg。雌鱼32.5~35.5cm,雄鱼35.5~38.5cm开始性成熟。在马来西亚,丝尾鳠共有两个主要繁殖期,首阶段为2~4月,第二阶段为8~11月。 2000年6月[[广州]]市白云区水产科学研究所首次从马来西亚引进了一批丝尾鳠幼苗,经过精心的饲养观察,获得引种试养成功。 ===人工饲养=== 丝尾鳠(胡子鱼),西双版纳州2007年人工繁殖技术获得成功,勐腊县于2009年由县水产部门引进人工养殖研究,对该鱼进行了近三年的精心养殖示范,探索总结了池塘养殖丝尾鳠的技术。 丝尾鳠适应能力较强,较耐低氧,饲料容易解决,病害少,易起捕,养殖产量高,适合池塘主养、混养、网箱和流水池高密度养殖;池塘主养亩产量可达1000千克以上,为推进勐腊县已启动的丝尾鳠推广养殖项目,现就丝尾鳠相关养殖技术作如下介绍,供特种水产养殖爱好者参考使用: ===养殖条件=== 丝尾鳠对池塘养殖条件要求不严,一般养殖家鱼的池塘均可养殖。高产池要求水源好,池水pH值为6.5-8.5,排灌水方便,面积4-10亩,水深1.3-2.0米,并配备1-2台1.5千瓦的叶轮式增氧机。种苗放养前5-7天用生石灰彻底消毒,以清除杂鱼及有害[[微生物]],待药性消失后开始放苗。 ===种苗放养=== 丝尾鳠喜集群,可密养。池塘主养一般每亩放养规格7厘米以上的丝尾鳠鱼种1200-2000尾,并配养花白鲢鱼种各50-70尾,以控制[[水]]质。微流水养殖池可每亩放养2000-3000尾。混养池一般亩放大规格的丝尾鳠苗种50-150尾。 ===饲养管理=== 丝尾鳠是以动物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可用野杂鱼和人工配合饲料饲养,人工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为40%。每日投喂两次,配合饲料日投喂量按鱼体重的2%-4%计算,上下午各投喂一次,并视天气及鱼的摄食情况而适当增减,饲料的投喂要遵从定质、定量、定时和定位的"四定"原则。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每亩可用15-20千克的生石灰溶水全池泼洒,调节池水pH值,每月1-2次;用有益微生态制剂改善池塘微生物结构,控制有害物质,防病效果较好。 ===鱼病防治=== 丝尾鳠抗病力强,成鱼养殖期很少发病,但因水质恶化、运输起捕受伤、溶氧严重不足、饲喂不当等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得病,鱼病防治就是尽量避免以上因素的出现。育苗期出现的鱼病主要有烂尾病和小瓜虫病。因长途运输受伤感染细菌引起的烂尾病可用0.5ppm的呋喃唑酮全池泼洒池水和口服抗生素的办法来控制;小瓜虫病对鱼苗成活率影响很大,应积极治疗,用0.3-0.4ppm的硝酸亚汞浸泡鱼体20-30分钟,治疗效果较好。 ===越冬水温要求=== 丝尾鳠属热水性鱼类,15℃时表现不适,14℃时鱼体失去平衡,并逐渐死亡,因此,进入冬季放养密度要根据越冬池自然条件及鱼种大小确定,条件较好的越冬池,6-10厘米的鱼种每亩放养5-10万尾,50-100克的鱼种每亩可放养7000-10000尾。越冬期间适当加注新水和排污换水,保持水质良好。每隔10-15天泼生石灰一次,用量15公斤/亩·米,视天气、水温情况适量投饲,尽量避免剩料造成池水污染。越冬期保持水温不能低于16℃。适时开增[[氧]]机,保证越冬池溶氧充足。 ==视频== {{#ev:youku|XNzA5OTIxOTky|640|center|XNzA5OTIxOTky|frame}} ==参考资料==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Category:388 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
返回「
丝尾鳠
」頁面